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4-06-11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和平40魚種漁港調查 銀雞魚、紅甘、白鯧體長「大縮水」

你有否發現市場上賣的「現流仔」(閩南語,現捕海鮮),比小時候的魚變小了?綠色和平與魚類專家何宣慶於六大漁港市場進行為期10個月的40種常見魚種調查,發現24種現流魚類中,逾半樣本皆未達百分之五十性成熟體長(Lm50),恐魚群尚未繁衍下一代之前就被捕撈;其中「縮水」最多的為銀雞魚(又名石鱸),縮水達52%。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稱,漁業資源減少原因包括過漁、棲地破壞、水下噪音、水質污染、氣候變遷等,並主張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綠色和平則希望上週四(6日)通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的海洋保育法草案,能盡快三讀通過。 魚群未及繁殖下一代就已被捕撈或死亡 綠色和平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在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期間,於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在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六大漁港拍賣市場,以影像拍攝方式收集到40種常見現流魚種、共逾3萬筆有效數據。 何宣慶以近年國內及亞洲區相關魚種的「百分之五十性成熟體長」(Lm50,單位為公分)作為比較基準,估算樣本中有多少個體小於Lm50的數值,如魚種未達Lm50,則有成長型過漁(Growth overfishing)情況,魚群未繁殖下一代就已被捕撈或死亡,亦會造成魚體小型化。 調查結果發現,有24種魚種逾一半樣本少於Lm50數值,當中的七種,更有九成樣本均比Lm50數值低。...
綠色和平40魚種漁港調查 銀雞魚、紅甘、白鯧體長「大縮水」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