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4-07-30 | 環境資訊中心

從下雜魚到手路菜 飲食文化如何「吃」出一條返鄉之路?

「吃」是許多地方創生重要的根基,以淡蘭古道聞名的雙溪,將在地野菜、山藥、黑豬肉等,結合地方居民巧手發展出「淡蘭飯包」,打出地方特色;人口外移嚴重的宜蘭縣大溪漁港,年輕人導入環保觀念,組成「環保艦隊」鼓勵船家帶回海廢,更預計媒合採用環保艦隊漁獲的餐廳,申請綠色餐廳認證。這股從在地出發的力量,希望透過為地方賦權,摸索出一條永續的發展之道。 找出地方優勢,「淡蘭飯包」開箱雙溪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在6月28日舉辦「113年飲食文化×地方創生公眾論壇——在地食材與地方創生節點的跨域激發」活動,邀請農漁村共10個在地團隊,分享使用在地食材的文史脈絡與風土生態經驗。 「雙溪是新北五年來,人口流失第三快的行政區。」長期在雙溪推動地方創生的「 注腳雙溪工作室 」負責人簡淑慧表示,曾看到網友詢問,新北市最沒有存在感的地方是哪裡,第二名就是雙溪。但身為雙溪子女,她認為家鄉有發展潛力,除了有許多優質農產品,還是淡蘭古道的中繼站。她想,登山者一定會需要行動糧,因此萌生了「淡蘭飯包」的構想,藉擔任廚師的在地居民巧手,以當地農產品,開發淡蘭手路菜。 為了配合時令,他們以春夏秋冬為界。春天常下雨,蔬菜難種,便以野菜入飯包,讓外界了解雙溪多元環境;夏天則使用在地的椴木香菇包粽子,搭配地方種植的火龍果,秋天是當地山藥收成季節,繽紛的山藥地瓜球,再結合從日治時期就聞名的頂雙溪黑豬肉,...
從下雜魚到手路菜 飲食文化如何「吃」出一條返鄉之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