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6° / 25° )
氣象
2024-10-03 | 環境資訊中心

海草、海藻差很大! 台灣重要的海洋「碳庫」正面臨衰退危機

海草床是重要的藍碳,在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台灣的海草生態系統近年在氣候變遷、人為開發的威脅下,面臨著嚴峻的衰退危機。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指出,全球已失去了29%的海草,未來100年預估將再失去30~40%的藍碳生態系。



上月底由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和澄洋環境顧問共同主辦的線上講座「台灣海草碳匯與復育之路」,劉弼仁深入探討了台灣海草床在藍碳議題中扮演的角色與復育現況。




海草、海藻差很大! 台灣重要的海洋「碳庫」正面臨衰退危機


東沙鋸齒葉水絲草海草床。照片來源:林幸助/數位島嶼(CC BY-NC-SA 3.0)



海草、海藻傻傻分不清楚? 最大差異在維管束


許多人常將海草與海藻混淆,但相較於沒有維管束系統的藻類,海草擁有真正的根、莖、葉,透過維管束進行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海草是生活在海洋淺水區的開花植物,它們沉於水中,將根部附著於沙質底部,並在光照充足、水質清澈的沿岸淺水區生長。劉弼仁強調,海草能開花、結果並產生種子,與海藻在外觀和分類上都有極大的差別。


台灣擁有高度生物多樣性,本島與離島的海草床生態也不例外。海草多生長於水深10公尺以內的海域,生長環境多樣,從沙質灘地、珊瑚礁平台到潮間帶等地貌都可以看到海草族群,分布範圍包括新竹、台中到嘉義、台南、屏東、台東以及離島等地。台灣的海草目前共有12種,包含甘草科的甘草、IUCN紅皮書所記載的貝克氏鹽草,以及水絲草科的單脈二藥草等。


儘管台灣多處可見海草床族群,但本島海草床面積估計僅約50公頃,國內海草床密度最高、面積最大的區域,當屬距台1600公里遠的東沙環礁,東沙島和環礁周邊的海草床面積達5420公頃,海草種類共九種,是全球海草的熱點,同時也是重要「碳庫」。


劃設保護區、建立人工海草床苗圃 台灣海草的復育之路


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沿海工程開發、高分貝噪音、人為污染等讓海草床面臨嚴峻的衰退威脅。劉弼仁以相關研究表明,每年被破壞的藍碳生態系面積大概有34~98萬公頃,全球已失去了29%的海草,未來100年預估將再失去30~40%的藍碳生態系。


展開復育行動至關重要,國內目前保護和恢復海草床的策略包含積極劃設保護區、推動長期監測和量化研究海草床的科學研究,以及透過科普推廣活動增加大眾認知。


海草的無性繁殖跟復育是劉弼仁的研究重點之一,他除了提倡建立保護區、被動復育海草床外,研究團隊更聚焦有性、無性繁殖的主動復育方式,並將廢棄或不再利用的鹽田、魚塭、漁港,改為復育試驗的地點,期望像栽植樹苗的苗圃一般,建立水下的海草床復育苗圃,目前團隊選定了屏東海生館旁的後灣作為復育地點。


劉弼仁坦言,國內對海草物候生態的瞭解還相當有限,雖然可以無性繁殖,但如何使栽種的海草開花結果並產生種子,是個巨大的挑戰。




海草、海藻差很大! 台灣重要的海洋「碳庫」正面臨衰退危機


東沙島周邊是全球海草的熱點,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照片來源:WEY/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生態系服務與儲碳 藍碳海草床的重要使命



提高碳匯是台灣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手段,陸地上雖有森林、農田等綠碳,但陸地面積有限,已難再增加更多的陸地碳匯,在海洋、沿岸生態系統儲存的「藍碳」是備受矚目的增匯焦點。海草床除了能在生態上提供海洋生物絕佳的棲息環境,更能防護、穩固海岸與淨化水質,具有多樣化的生態系服務功能。


劉弼仁說明,海草床埋於沙土內的根、地下莖會分別朝橫向、縱向拓展,在底質內形成根莖網,大量且密集的地下部,以及在缺氧狀態得以長期保存的沉積物,是藍碳的主要來源。


除了提高碳匯外,劉弼仁強調也應在經濟發展同時兼顧減碳。他提醒,「全球的碳循環就像橡皮筋,輕輕地彈一下,震盪擺動後會恢復正常。但目前是用力繃緊的橡皮筋,一旦拉力太大,橡皮筋斷掉,生態平衡就無法回復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