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6° )
氣象
2024-10-15 | 環境資訊中心

不得「盜用」傳統知識 聯合國智財權組織立下第一個反生物剽竊條約

1994年,印度農民發起一連串活動,抗議關稅貿易談判以及智慧財產權的草案,有人手持著印度苦楝樹(Neem,學名:Azadirachta indica)的樹枝加入遊行。


印度苦楝樹是印度的傳統藥材,有「藥房」之稱,從治療呼吸道、消化系統疾病,到驅蟲、防曬和潔牙,印度苦楝樹都有功效。看到印度苦楝樹的妙用,跨國公司運用實驗室技術,提煉出製作殺菌劑的成分,並申請發明專利。


這件事惹怒了印度人,認為他們的傳統智慧遭到剽竊。




不得「盜用」傳統知識 聯合國智財權組織立下第一個反生物剽竊條約


印度苦楝樹的樹枝常用於清潔牙齒,以防止蛀牙和牙齦疾病,咬碎後釋放的汁液也能讓口氣清新。圖片來源:Meena Kadri(CC BY-ND 2.0)


生物遺傳資源屬於誰?


「生物剽竊」(biopiracy)指的是跨國企業挪用天然遺傳資源註冊專利,將藥用植物、農作物和動物品種的遺傳資源應用於化妝品、藥物、生物科技等領域營利。由於專利申請無須公開創新來源,許多開發中國家擔心專利可能繞過原住民權利。


另一經典案例是花豆。美國育種家Proctor以南美洲的花豆進行育種,育成黃色種皮的品種「Enola」。Proctor取得黃色種皮花豆的專利,不過,南美洲也有其他黃色種皮的花豆。Proctor反過來告種植這些花豆的農民與進口業者侵權,讓農民蒙受損失。


大自然提供了許多遺傳資源,這些珍貴資源讓科技更加進步,蘊藏著治療疾病的解方,同時,也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遺傳資源的問題爭議了數十年,今年5月終於有了突破。


數十年的重大突破


5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190多國通過《智慧財產、遺傳資源與傳統知識條約》(Treat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Genetic Resources and Associated Traditional Knowledge),這是WIPO第一個傳統知識與生物剽竊的條約,也是WIPO第一個特別針對原住民與當地社區權益的條約。


條約的重點不在「限制使用」,而是「揭露」。條約規範,專利申請若涉及遺傳資源,申請人須揭露來源;若涉及傳統知識,須提供並主動說明這些知識的社區或原住民。


若申請者不清楚來源,也須提出相關聲明,聲明若有「詐欺故意」(fraudulent intent)將面臨罰款。



不得「盜用」傳統知識 聯合國智財權組織立下第一個反生物剽竊條約

運用原住民族傳統的藥草知識用於化妝品、藥物、生物科技等領域營利,讓生物剽竊成為近代重要議題。圖片來源:Rita Willaert(CC BY-NC 2.0)


談判的一大爭議在是否納入制裁。美、日、韓等國認為,納入懲罰規則將會壓抑技術創新,但非洲、拉丁美洲國家與原民團體強調,沒有強制力的條約無法遏止生物剽竊和專利詐欺。


不須採集 遠端就能取得遺傳數據


另一個生物剽竊的問題是「數位序列資訊」(Digital Sequencing Information, DSI)。過去,想要運用叢林裡某獨特生物來研發新藥,你可能要親自去到現場採集樣本。但在現今科技下,科學家只要存取DSI資料庫,不用到現場就能取得遺傳數據。


今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6)即將在21日登場,建立公平且公正的DSI利益分享機制、避免生物剽竊將持續成為會議的重點。




不得「盜用」傳統知識 聯合國智財權組織立下第一個反生物剽竊條約


從藥品、種子到化妝品,大自然提供了許多遺傳資源,所有權屬於誰?圖片來源:Yan Krukau/pexel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