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6° )
氣象
2024-10-25 | 環境資訊中心

CBD COP16主視覺是什麼花? 貧瘠土壤上綻放的生態希望

編按:2024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UN Biodiversity Conference,CBD COP16)於10月21日至11月1日於哥倫比亞卡利市(Cali)舉辦。本次大會選擇伊尼里達花(Flor de Inírida,暫譯)作為代表及主視覺,象徵哥倫比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本文翻譯自《Mongabay》,介紹這種生長於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邊境的特有種植物代表的多重含義。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標誌,以伊尼里達花作為主視覺。照片來源:CBD COP16


蓋塔(Carolina Mora Gaitan)從腳邊的藍色水桶拿出一朵令人注目的花,將水珠抖落。接著,他用牙刷將灰塵刷掉,又用鑷子拔除難看的褐色葉子。蓋塔的媳婦坐在他的對面,重覆著相同的動作。


一旁的丈夫和兒子則負責修剪、分類並將桃紅色的花朵仔細裝箱。他們已經參與哥倫比亞瓜伊尼亞省(Guainía)的伊尼里達花卉貿易超過十年了,從一開始的野外採摘,到成功以人工復育,不僅確保花朵繼續留存,也有助於這片獨特地區的環境保護。


從小城鎮到全球 走向世界的伊尼里達花


伊尼里達花(學名:Guacamaya superba),又稱爲「伊尼里達冬季花」,會在漫長的雨季裡盛開;待雨季結束後,另一種花形較小的「伊尼里達夏季花」(學名:Schoenocephalium teretifolium)接續綻放。由於兩種花朵都能在極端天氣下生長,且能在褪色後持續外觀形態不變,因此也被通稱為「永生花」(flores eternas)。





蓋塔和他的家人來自Sikuani族,是哥倫比亞87個官方認可的原住民族之一,因武裝衝突流離失所。1997年,哥倫比亞發生馬皮里潘屠殺事件,至少有30名平民被右翼準軍事組織殘忍殺害,蓋塔和家人一夜之間流離失所、被迫離開家園。


經流浪,蓋塔一家人最終定居在伊尼里達(Inírida)這座亞馬遜雨林東北方,靠近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邊境的小港口城市,也是瓜伊尼亞省的首府。起初他們依賴垃圾掩埋場維生,無論是磨爛的鞋子、生鏽的腳踏車或是整袋舊衣服,凡是別人丟棄的,都是他們的寶貝。拾荒成為一家人的經濟來源。






伊尼里達是個海港城市,十分依賴進口。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拾荒期間,蓋塔認識了教師托萊多(Martha Toledo)。托萊多也是非營利組織Akayú的創辦人。該組織主要協助原住民族婦女回收塑膠廢棄物維持生計,降低當地回收產業對於進口塑膠垃圾的依賴,並與「東北亞馬遜合作永續發展合作組織」(Corpor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Amazon, CDA)合作,獲得銷售伊尼里達花的執照。


托萊多指出,長久以來,伊尼里達是個被哥倫比亞遺忘的邊境小城,「我們需要一點東西,來讓大家記住我們」。擁有引人注目、異國風情美的伊尼里達花成為了契機,「如果世界上的人沒辦法來這邊,我們就要讓伊尼里達走向世界。」花朵採收後,會經由Akayú組織相關聯的盈利單位LIWI銷售至各地。





一朵伊尼里達冬花正在褪去枯萎的部分。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古老智慧結合現代科學 人工培育死亡率不到1%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從未聽過伊尼里達,更不用說他的同名花了。但在LIWI的努力下,伊尼里達花逐漸受到市場喜愛,來自全國、全世界的訂單也開始湧入。托萊多表示,「許多家庭都參與種植、採收以及準備工作」。然而,不斷採收野地裡自然生長的花朵並非長久之計,他們必須找到人工種植伊尼里達花的方式。





在Akayú組織前的托萊多。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伊尼里達位置遙遠,再加上哥倫比亞複雜的歷史,很少有科學家能夠長期研究當地生態系統。更有研究指出,人工培育伊尼里達花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托萊多的先生卡里亞尼爾(Rubén Darío Carianil)有著不同的想法,他是庫里帕科(Curripaco)族的領導人,深知伊尼里達花多麼稀有,還通曉瓜伊尼亞省內這種花能夠生長的所有地點。


卡里亞尼爾表示,「就和其他當地族群一樣,庫里帕科族的知識,以及我們成為這片土地的守護者,可以追溯至幾千年前。」這些世代傳承的知識包含觀察星象及月亮週期,以利掌握播種時機。





卡里亞尼爾將幾叢灌木移到新的栽種地點。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從農業學角度來看,瓜伊尼亞的地形對農民的挑戰性很高,但經過世代努力,庫里帕科、普伊納維等原住民族群已經完善了農耕技術,即使只是一塊小農地,他們也能利用貧瘠的土壤、種出高產量的作物。這些都是前人累積下的生活智慧,透過口耳相傳傳授而來。


在任職於洪堡研究學會(Instituto Humboldt)的生物學家盧塞羅(Mateo Fernández Lucero)的幫助下,兩人買下適合的土地,結合古老原住民知識以及科學理論,歷經一系列實驗,成功揭開伊尼里達花生長機制的秘密。剪下伊尼里達花的側芽,在高架設施上保持適當間距育苗並精準控制水量。在他們精心設計的苗圃裡,植物死亡率不到1%,讓野外其他區域受到威脅的伊尼里達花族群也獲得復育的機會。


種植時以斜向排列分布,盧塞羅補充:「這是為了模仿花朵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方式,讓它看起來像在野外生長一樣。」


隨著塞羅斯德馬維庫雷(Cerros de Mavecure)知名度提升,伊尼里達逐漸躍升為旅遊目的地。





生長在細白砂疏林草原上的伊尼里達冬花。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克服嚴苛地力條件 伊尼里達花還具生態修復能力


伊尼里達花主要生長於當地山蔭處。這區域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熱點之一,當地還有約17億年歷史、全世界最古老的岩層。伊尼里達花特別喜歡生長在「河流之星」(Estrella Fluvia)的細白砂中,是由數百萬年的侵蝕作用形成,已經被《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指定為國際重要濕地。


盧塞羅說,「這個地區地力條件特殊,表層土壤肥力低,且常含有高濃度的鋁離子。此外,這裡的氣候條件惡劣,常發生洪水、火災和乾旱,但這些花已適應這樣的嚴峻環境」。


根據盧塞羅及同事的研究,伊尼里達花內的金屬濃度是週遭土壤的六倍,具備累積鋁離子的能力。研究團隊認為,這種花可以針對受人為鋁污染的土壤進行生物修復(bioremediate)並去除毒素。由於鋁離子會抑制大部分植物的根系生長及繁殖,伊尼里達花可望為恢復退化區域帶來重要的生態貢獻。





在伊尼里達花田中的生物學家盧塞羅。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若從保育觀點來看,伊尼里達花是一種庇護物種(umbrella species):保護這種花的同時,也能間接保護周遭高達94種較不令人注目的物種。


盧塞羅表示,「我們想要證明,既使是瓜伊尼亞省這樣的地方,也有能力為更環保、更永續的模式做出貢獻。但這也是很現實的,畢竟如果人們挨餓,就不會有永續發展。飢餓會促使人們走向更侵略、壓榨(環境)的生活方式。」


他進一步指出,「為減少當地自然資源壓力,必須補足資源生產力,以盡可能地幫助弱勢族群,確保永續保護生態系統。」


在盧塞羅經營的保護區之外,已有不少土地轉為建築或是放牧用地。雖然目前還沒有跡象指出伊尼里達花面臨滅絕風險,但由於發生在棲地的核心地帶,再加上伊尼里達花的棲地仍相當狹小,生存威脅依然不容忽視。


回到LIWI陰涼的遮雨棚下,眼前這批剛打包好的伊尼里達花,隔天將空運到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a),每朵花的平均價格約為4000至5000哥倫比亞披索(約為新台幣34元)。如果直接自產地購買,每朵「伊尼里達冬季花」的價格約為1600披索(約為台幣12元),比較小朵的「伊尼里達夏季花」約為1000披索(約為台幣7.5元)。2021年適逢疫情,他們依然賣出了約8萬9000朵花。





包裝好並準備出貨的伊尼里達花。照片來源:Soraya Kishtwari/Mongabay(僅供本文使用,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蓋塔至今依然承受著被迫遷離土地與家園的創傷。但他表示,這些花朵已經改變了他家人的生活。在伊尼里達,每日薪水的中位數約為4萬披索(約為台幣300元),現在他只要工作半日就可以賺到5萬披索。「我是個謙虛的女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Carolina表示,「但透過伊尼里達花,我已經成功幫助我的孩子完成學業。」


伊尼里達花成功適應了當地險惡的環境,Akayú及LIWI則透過培養伊尼里達花,展示了瓜伊尼亞省的潛力,並提供當地急需的綠色替代發展方案。


※ 本文經授權全文翻譯自《Mongabay》報導,原文標題〈How a rare Colombian flower cultivated with Indigenous know-how is changing lives〉,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