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6° )
氣象
2024-10-25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害羞神秘客「麝香貓」中高海拔頻現跡 學者推測氣候變遷因素

深夜裡,行跡隱密、生性害羞的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taivana)往海拔更高的山裡走去。農業部在高雄地區藤枝山區的生態監測成果顯示,麝香貓近十年逐漸向15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移動,挑戰過去認為麝香貓棲息於1000公尺以下的認知。農業部23日舉行記者會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活動原因,推測可能與氣候變遷和低海拔的人為破壞有關。未來解謎關鍵還有待長期觀察。



向高海拔遷移的麝香貓可能改變與其他物種的互動方式,例如體型愈大的黃喉貂會捕食麝香貓。圖片來源:農業部生多所。


麝香貓往高海拔探索 專家將趨勢指向氣候變遷


麝香貓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分類上屬靈貓科(Viverridae)。根據過往調查,麝香貓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區域,但近期的自動相機紀錄可能打破這個認知。


23日,農業部生多所舉辦記者會分享高雄藤枝研究中心調查成果,過去10年間分別於當地海拔1500~1600、1600~1700及1700~1800公尺三個不同高度區間安裝紅外線自動相機,在2013年首次拍攝到麝香貓出現在海拔1600公尺以上地區,後均有穩定紀錄,推斷當地可能已建立族群,並逐年向中高海拔處播遷。2023年以後,更是最常在海拔1750公尺以上地區拍攝到。


「我們不排除麝香貓往更高海拔移動。」蔡繼峰指出,麝香貓活動區域呈現向上移動趨勢,可能與氣候變遷和低海拔棲地受人為破壞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麝香貓的海拔分布上限逐漸提高,但分布下限並未隨之上升,這與部分內溫動物冬季向低海拔「降遷」不同。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舉辦「迷霧森林的神秘精靈麝香貓」記者會,研究員蔡繼鋒分享高雄藤枝研究中心拍攝到夜間排遺、透過腺體定位的麝香貓。圖片來源:農業部生多所。


麝香貓全國族群數量少且分佈廣,但在藤枝頻繁出現


台灣通常用「出現指數(OI)」作為生物監測的指標,表示每1000個小時拍到某特定動物的次數。OI值越高代表動物在該地點的出現頻率越高,反映該地點的環境適宜性。蔡繼鋒指出,麝香貓在全國分佈出現指數(OI)偏低,但在藤枝的OI卻穩定增加。


研究發現,麝香貓在藤枝區域平均OI在去年(2023年)最高峰達到2,代表1000個小時裡有2次拍到麝香貓,對比2022年南部地區整體平均OI低於0.5、中部地區OI更不到0.1,在藤枝的出現頻率可說相當高。


蔡繼鋒說明,從2018年開始,自動相機拍攝到麝香貓的偵測率有逐年上升趨勢,特別在2021年以後,海拔1500~1700公尺平均偵測率顯著上升。即便高海拔偵測率波動大,但麝香貓還是在間隔年出現,顯示其活動範圍正在轉移。例如,今年台北動物園博士廖年鴻在海拔2800公尺的麟趾山採集麝香貓的排遺。



高雄藤枝研究中心的偵測結果,發現從2018年開始,麝香貓平均偵測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2021年以後,海拔1500-1700m平均偵測率顯著上升。擷取自農業部生多所簡報。


林保署監測報告中2015到2022年間,麝香貓在北部出現頻率較為穩定,但南部與中部出現頻率慢慢減少,東部有上升的趨勢,族群間的動態移動仍是少,代表族群面臨的問題未改變。


吃野莓的台灣麝香貓 與印尼椰子貓天差地別


麝香貓為台灣特有亞種,屬雜食動物,以老鼠、昆蟲和蚯蚓為食。「麝香貓不吃咖啡豆!」卻會吃野莓。蔡繼鋒強調,麝香貓與吃咖啡豆的椰子貓屬(Paradoxurus)是不同物種,切勿混淆。


蔡繼鋒解釋,當人類遇到麝香貓時,應以「不干擾、不驅逐、不追趕」為原則。由於麝香貓是溫和而非攻擊性的動物,保育關鍵在於人類自我管理,如爬山時妥善看管寵物,避免遺棄寵物等。另外,《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落實與《國土計畫法》儘早完成劃設,將有利於保育麝香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