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5° / 13° )
氣象
2024-11-06 | 環境資訊中心

為人權「充電」 國際特赦組織人權盡職調查揭電動車電池供應鏈風險

國際特赦組織4日舉辦座談會發布最新《為人權充電:電動車人權盡職評比報告》,揭露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中的嚴重人權問題。報告顯示,全球13家知名電動車大廠中,半數以上的電動車大廠未達基本標準,表現最差的是比亞迪、三菱汽車(Mitsubishi)、現代汽車(Hyundai)及吉利汽車。表現最好的前兩名是賓士、特斯拉。



根據人權盡職報告中的「識別與評估」標準,公司必須調查在其電池供應鏈中採購的礦產(例如鈷、銅、鋰以及鎳)是否有人權風險。圖片來源:Tom Fisk/ Pexels


人權盡職調查揭示電動車廠供應鏈風險 僅少數公司達標


據IEA2024電動車展望報告,2023年電動車電池需求量超過750GWh,增長幅度達四成。雖然許多國家把電動車當成減少碳排的解方,但其所需的關鍵原材料,如鈷、鋰、銅和鎳的開採,往往伴隨侵犯人權的問題。


剛果民主共和國(DRC)是全球第三大銅生產國,擁有近世界70%的鈷產量。儘管這塊土地在電動車原料方面得天獨厚,卻未能帶來豐碩的經濟成果,反而引發大規模的迫遷、侵犯原住民權利、土地污染、婦女遭侵犯與非法雇用童工採礦。自2016年起,國際特赦組織展開汽車業電池金屬供應鏈調查,針對剛果居民開採鈷、銅礦的情形製作成報告,於2017年發布相關人權盡職調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


國際人權特赦組織以經合組織(OECD)與聯合國六大類、15項人權標準,檢視電動車製造商識別與預防開採原料時,可能對人權造成的影響。調查涵蓋BMW、比亞迪、福特汽車(Ford Motor)、吉利汽車、通用汽車(GM)、現代汽車(Hyundai)、賓士(Mercedes-Benz)、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N.V.)、雷諾汽車(Renault)、Nissan(日產)、三菱汽車(Mitsubishi)、特斯拉(Tesla)、福斯汽車(Volkswagen)共13家企業。



13家電動車廠人權盡職評比總結果,13間車廠有6間為中等表現,2間最低程度表現,高達5間電動車大廠未能遵守標準。圖表來源:2024《為人權充電:電動車人權盡職評比》報告書


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研究員 Quynh Le Tran說明,儘管13家公司皆承諾人權政策,也反對歧視、促進性別平等,卻缺乏在人權盡職調查中具體考量女性或是LGBTQ+群體觀點,如遭遇性騷擾、男女同工不同酬狀況。


Quynh Le Tran接著解釋,「大公司的風險報告太過概括性,缺乏具體細則。」這樣的情形也體現在原民權益上,例如福特汽車、賓士、雷諾汽車、斯泰蘭蒂斯、特斯拉這五間車廠,因缺具體實施細節,僅拿到3分。比亞迪、現代汽車、三菱汽車與Nissan四間車廠未對原住民權利有任何著墨,因此得零分。


人權盡職報告是什麼? 是CSR嗎?


社會企業責任(CSR)是人權盡職報告嗎?答案是否定的。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斯科爾(Tara Scurr)舉例,一名加拿大礦業公司高層曾對她說:「我們有去廣場發毯子給無家可歸的老人,他們超愛我們!」斯科爾稱,這種荒謬觀點說明,缺乏人權盡職意識的企業不僅損害社會,甚至剝奪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最終將面臨訴訟。


斯科爾再以加拿大礦業巨頭Hudbay說明,2007年至2009年期間,數十名在瓜地馬拉的工作人員驅逐當地瑪雅居民,並在衝突中造成11名女性受到性侵犯,甚至有2名居民遭槍殺。此案纏訟多年,兩週前才於庭外和解。



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Tara Scurr。攝影:鍾依靜


供應鏈透明度評分 德國企業領先


在供應鏈透明度方面,只有BMW、賓士、特斯拉與福斯汽車對電池礦物的人權風險達中等程度。Quynh Le Tran解釋,德國公司在供應鏈報告上較為詳盡,尤其針對電池所需礦物,因其受更嚴格的法規規範;相比之下,美國公司因法規限制僅針對特定礦物(如3TG,即錫、鎢、鉭、金)進行報告,其他未受法規約束的則無相關報告。


比亞迪、吉利汽車、通用汽車、現代汽車以及三菱汽車這五家車廠無提供應鏈中冶煉廠、精煉廠與礦場等設施,因此得零分。而特斯拉公開提供鈷礦、鎳礦與鋰礦來源的礦場名稱,包括剛果、加拿大、新喀里多尼亞、澳洲與智利的礦場,得到6分的高分。



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研究員Quynh Le Tran。拍攝:鍾依靜


人權風險與後續的救濟措施


每家車廠會如何因應供應鏈潛在或既有的人權風險,是人權盡職調查的核心,報告顯示,有六家公司,比亞迪、吉利汽車、現代汽車、三菱、日產與雷諾沒有說明是否會在接獲人權侵害報告後,停止與特定供應商或國家之間的合作的決策程序,故得零分。在所有13家公司中,11家公司幾乎沒有談到救濟措施,只有斯泰蘭蒂斯與特斯拉提供具體的救濟措施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是全球第二大電動車製造商,但評分結果敬陪末座,在90滿分之中僅拿到11分。此外,現代汽車、三菱汽車和比亞迪皆未公開具體的人權盡職調查資訊,也未說明如何管理電池金屬採購中的人權風險或特定風險點。



2024《為人權充電:電動車人權盡職評比》報告。圖片來源:擷取自報告書封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