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現場直擊:卡利市生態活力滿點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達成哪些成就?
10月下旬剛落幕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16屆會議(CBD COP16,後簡稱COP16),今年在哥倫比亞卡利市(Cali)舉行。
「落實的COP」達成了什麼成就?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自1992年通過以來,便成為全球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關鍵架構,締約方必須制定自己的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NBSAPs),以促進跨國合作。2022年COP15時通過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達成歷史性協議,也設立到2030年停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目標,與2050年達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COP16作為GBF通過後的首次會議,又被視為「落實的COP」,會議重點包括推動GBF所需的監測與資金等。這次大會也達成了不少成就,諸如成立原住民常設機構,並要求從生物遺傳序列獲利的企業,須撥出一定比例的利潤,回饋到新成立的卡利基金(Cali fund)等。不過,部分關鍵議題如資金動員、監測架構等,仍因缺乏共識而未能順利達成決議。
另一項大會的重要進展是,通過更新「具有重要生態或生物學意義的海域」(EBSAs)議案,對於海洋保育區面積目標達成,以及與聯合國海洋公約下關於《國家管轄外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Agreement on Marine Biodiversity in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BBNJ)有實質關聯。這項協議經過長達八年的談判才終於談成。
現場觀察:哥倫比亞作為主辦國的努力與活力氛圍
筆者這次有幸前往參與會議,也觀察到今年現場充斥著與過往不同的熱絡氛圍。此次主辦國展現了高度的主辦承諾,從抵達卡利市的機場開始,就能感受到當地對會議的熱情。
COP16設有兩大區域:以正式討論為主的「藍區」與對大眾開放的「綠區」,二者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展現了哥倫比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資源。
位於卡利市中心河邊大道的綠區是一個開放空間,鼓勵民眾參與,現場羅列著以西班牙文為主、豐富的展覽及互動攤位,歡迎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代表和對生物多樣性有興趣的民眾前去交流。
此外,特別的是許多原住民團體代表都參與了工作坊、座談會、展覽、藝術表演和交流活動,整個綠區成為一個知識交流與社區行動的平台,也呈現了哥倫比亞的生態和文化資產,創造出多元性包容的大眾氛圍,讓不同背景的聲音,都能一起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會議期間,幾次前往綠區,都看見滿滿人潮,各類生物多樣性產品,例如來自各地原住民社區的蜂蜜產品,以及因應大會製作的各類小物、紀念衫等不一而足。
除了綠區外,卡利市區同樣布滿各類生物多樣性展示或塗鴉,在在顯示在地民眾對此次活動的踴躍、參與及自豪。相較於過往多次參與的大會,這次卡利的熱鬧、多元和滿滿的生物多樣性資本,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距離市中心北側約30分鐘車程的藍區,則是由聯合國管理的正式談判及決策區域,僅限獲得同意的代表、觀察員和媒體進入。這區域圍繞著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政策制定的締約方展開,全體會議、小組會議、高層活動及新聞簡報等,都在此區域內辦理。
除了官方會議外,由不同群體舉行的豐富活動,包括原住民族群、科學家、政府代表和聯合國機構等,眾多促進合作、提升整體能力(capacity building)及技術的平行會議與主題活動也同步在此登場。
台灣與會人數逐年增加 國內保育實例亮相COP
COP16除了締約方的正式談判會議外,周邊活動非常多,各有不同的重點。
相較於過往,此次台灣前往參與、觀察的人員與團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企業部門更是首次辦理有關珊瑚保育的周邊活動。也有台灣夥伴分享了多個里山保育案例,例如,由苗栗賽夏族人親自與會,說明苗栗南庄橙的復育之路,非常難得,後續向上點出如何藉由國土綠網串聯各類保育空間的作法。
此次大會相較過去,辦理了更多的周邊活動,故台灣代表團的參與人員分別針對不同主題,如監測指標、保護區與OECMs、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等議題,各自蒐集及觀察相關資訊。
COP對於許多組織是重要的展示與彰顯影響力的舞台,每次大會都是發布或推廣若干重要報告或技術指南的重要場合。
筆者這次到當地參與了由聯合國環境署(UNEP)、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共同辦理的生態恢復日(Restoration Day)全日活動,針對促進合作、創新融資、監測方案、案例彙整及對於加速實現2030目標的貢獻等,進行系列分享。
活動中也介紹了幾個剛完成的指南或推動中的重要工具,如針對協助理解與推動目標2「重視與鼓勵生物多樣性資源之永續利用」的資源指南(Delivering restoration outcomes for biodiversity and human well-being)、全球生態系恢復監測平台(Framework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Monitoring, FERM)等。
商業部分除了相關標準發布與技術更新外,資金動員也是本次大會的關鍵議題,值得留意的是私部門,尤其企業參與,除了強調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與衝擊資訊揭露(目標15)與資金動員上可能的貢獻外,更重要的是,各部門均可對齊GBF23個目標的多元與協同貢獻,無論是強化目標2的生態系恢復、目標3的保護區、其他有效保育地(OECMs)或原住民傳統領域納入30x30目標範疇,乃至物種復育、外來種管理等等。
近幾年,台灣藉由推動國土綠網計畫進行保育空間規劃,強化推動法定保護區外的實質保育,也正研議OECMs的相關標準,這些工作都與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執行方向吻合。
從此次特別強調2030目標執行的COP16大會來看,我們可以更完整地考慮所有作為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同時設計整合相關貢獻的機制,呈現彼此協同且分頭並進的努力成果。
最新生活新聞
-
-
農業部率團會勘金門牡蠣養殖 共商漁業發展
(41 分鐘前) -
2025全台首場路跑「風域曙光路跑活動」用跑步迎接第一道曙光!
(43 分鐘前) -
家對面農田變光電場 苗縣三灣銅鏡村民赴議會陳情
(43 分鐘前) -
台中山谷燈光節11/28點燈 梨山谷關打造雪國耶誕村
(4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