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5° )
氣象
2024-11-15 | 環境資訊中心

十年重返「九大美麗海岸」 自然環資基金會海岸踏查報告出爐

台灣西部工業與東部觀光開發的雙重壓力,讓海岸線面臨人工化與侵蝕的威脅。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睽違十年後重返「九大美麗海岸」進行實地踏查,透過103個樣點觀察海岸變遷,發現在九大美麗海岸中,三成八的海岸段已被混凝土設施佔據。自然環資基金會表示,調查揭示了台灣現行海岸政策的不足,並提倡更具「自然減法」的保護策略。



2023年九大美麗海岸踏查報告中桃園觀音藻礁並無發現藻礁白化,但仍需長期追查。圖片來源: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


重返九大美麗海岸 海岸線人造施占比達37.9%


十年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施行長達7個月的海岸踏查,製作「東脅西毒——最糟海岸評比」,同時票選出「台灣九大美麗海岸線」,作為守護海岸線的前哨戰。今(15)自然保育環境基金會(前身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行「重返九大美麗海岸 2023年海岸踏查報告發布記者會」,睽違十年重回美麗九大海岸,踏查103個樣點的海岸類型、特殊地景、人造設施使用狀況、利用情形變化。


自然保育環境基金會耗時10個月實地考察採樣點,深入地方鄉里,走訪九處海岸:桃園草漯、桃園觀新藻礁、苗栗苑裡沙灘、台南喜樹至雙春海岸、彰化濕地、屏東滿豐漁場至南仁漁港、宜蘭竹安溪口至南澳沙灘、花蓮石梯至台東長濱、屏東南仁漁港至台東南田等段,全長超過300公里。


自然保育環境基金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說明,影響桃園觀新藻礁的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尚興建中、影響桃園草漯、苗栗苑裡景觀的風力發電機亦尚存,彰化特有的海岸濕地也正受到離岸風電威脅;宜花東三地在海灘人工化、海洋廢棄物則沒有顯著惡化,但東部海岸卻面臨老舊觀光思維捲土重來,大興海岸開發案,成為破壞東部海岸的重大隱憂;台南、屏東等地則有海岸退縮問題。


陳姿蓉直言,「我覺得十年後沒有變化就是退步。」海岸線現況持平,並不代表可以就此撒手不管。陳姿蓉以桃園三接案為例,開發商採納保護藻礁的公投意見,推出藻礁棲地外推興建方案,該舉確實比全部剷除棲地更理想,但是能否保護藻礁仍需要長時間評估。


本次調查結果也指出,九大美麗海岸中仍見37.9%的消波塊、堤防、漁港等混凝土設施,呈現海岸人工化趨勢。


取代消波塊、人工海岸的柔性工法


在台灣,人們時常戲謔地說把仇人拌入混凝土做成的消波塊是台灣的「海景第一排」,但消波塊作為海岸固堤護岸策略,是否真的有用?



消波塊已成為台灣海岸最常見的「海景第一排」。圖片來源:擷取自TEIA 海洋及海岸守護計畫九大美麗海岸2023年現況踏查報告


海岸踏查人造設施占比圖。圖片來源:擷取自TEIA 海洋及海岸守護計畫九大美麗海岸2023年現況踏查報告


海岸守護計畫專案執行周諾恆說明,隨著氣候變遷,人工化的海岸防護措施顯得更加脆弱。人工消波塊雖具短期防護效果,但長期可能破壞海岸線,並且耗費大量資源,例如消波塊的混凝土拌料中有60%至70%來自砂石,而台灣砂石有高達七成來自河川疏濬時開採的,反而加劇河床挖空、海岸侵蝕


周諾恆指出,環保人士與學者提倡採用接近自然的「柔性工法」,例如旗津的沙腸帶海岸線保護、臺南七股沙腸袋及天然竹籬彌補消波塊底沙流失問題,以及拆除石門老梅漁港等人工設施,以降低水泥設施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陳姿蓉也提及,漁業署2016年公告全台共231處漁港,平均每6.5公里就有一處漁港,密度極高,但以台灣當前的漁業規模來看,完全不成比例。大量的水泥建設不僅破壞天然海岸線,更阻絕輸沙路線,形成上游側海岸淤沙,下游測海岸侵蝕的突堤效應。


自然減法成國際趨勢,台灣需加速海岸保護步伐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執行長孫秀如指出,人工堤防日漸難以抵擋氣候變遷的衝擊,國際趨勢為自然減法,珊瑚礁、紅樹林亦可保護棲地。以英國為例,當地若有海岸景點時,「英國當局不是去做人工步道,而是限制人流管制。」


本次調查最難能可貴的,是透過人力實地走訪海岸線棲地,看到衛星科技所無法觸及面向。陳姿蓉說明,透夠深入觀察全台各地的產業變遷、實地變化與民眾反映,意識到要改變現有的海岸線的保護措施,需要與利害關係人、政府部門跨部會的大量溝通。


孫秀如說,希望看到未來有更多策略,因為現在在台灣看到的,還是以最簡單的方式滿足當地的需求「治標不本」的方法,「我們不希望自然海岸零損失淪為口號。」



自然保育環境基金會2023年海岸踏查報告發布記者會。攝影:鍾依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