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蒂、棉花棒、購物袋⋯塑膠公約草案列汰除對象 環團支持減產、輔導產業轉型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INC-5)昨(2)日結束,因「原生塑膠聚合物是否減產」等爭議,草案未達成共識。環境部表示,2030年禁用四項塑膠(吸管、餐具、購物袋、飲料杯)的目標不變,也將根據未來公約規範納管其他塑膠,如菸蒂。環保團體則認為,只有強化資源回收及廢棄物管理無法解決塑膠污染問題,政府應盡速輔導塑膠產業轉型,「台灣存在石化產業是過去錯誤的決策。」
塑膠公約談判破局 環境部分析兩大爭議
由於不同陣營缺乏共識,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INC-5)將延至明年繼續。環境部昨日舉辦記者會,說明塑膠公約及環境部減塑政策方向。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分析,本次談判主要有兩大爭議,包括草案第3條「有問題的塑膠產品」清單與第6條「是否減產塑膠原生聚合物」。
第3條預計列出吸管、攪拌棒、餐具、棉花棒、購物袋、香菸濾嘴(草案暫定)等一次性塑膠並設下汰除時程,但最後各國並未達成共識。第6條雖有多國提出應建立原生塑膠減產目標,但石油國家認為須全面評估衝擊,甚至建議直接刪除第6條。
賴瑩瑩表示,此二議題預計留待未來的塑膠公約締約方大會(COP 1)延續討論,但目前時間、地點都未定。
公約草案特別將菸蒂列入「有問題的塑膠產品」清單,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環境部正規劃加強管制菸蒂污染,避免濾嘴的塑膠微粒沿著水溝流入大海。彭啟明表示,2030年禁用四項塑膠(吸管、餐具、購物袋、飲料杯)的目標不會變,也將根據未來公約納管其他類型塑膠。
彭啟明強調,公約現在雖未談妥,但各國未來勢必要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產業也需要投入改革,「台灣雖然不是會員國,但是我們很樂意跟國際社會合作」。
業界憂減產風險 環團籲盡速輔導轉型
「生產這端才是房間裡的大象!」多個環保團體接受《環境資訊中心》採訪皆表示,減產有其必要,政府應盡速輔導產業轉型。澄洋環境顧問創辦人顏寧表示,後端管制只能解決塑膠問題的冰山一角,不同國家的民間團體都十分支持源頭塑膠減產倡議。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表示,全球塑膠早就供過於求,從國家利益角度,持續靠塑膠、石化產業賺取外匯的效益並不高,政府應盡速提出產業轉型計畫,讓產線、人力轉往高值、低碳方向;未來的塑膠業,也應朝向禁PVC、低鹵素、低重金屬、低毒物發展。
荒野保護協會議題專員黃嘉瑩指出,台塑早已嗅到塑膠產業即將成為「夕陽工業」,3年前宣布將於2025年停產PVC、PE、PP等民生用品塑膠原料,「台灣存在石化產業是過去錯誤的決策」,政府應輔導產業轉型,讓台灣擺脫「褐色經濟」的產業結構。
業界憂減產風險 環團籲盡速輔導轉型
塑膠業者在日前的環境部座談會中強調,政府應規劃完善回收措施,建立再生料源認證機制,黃嘉瑩直言,這是不想轉型的託辭。他表示,塑膠再製過程常釋放微粒,造成二次污染,人力、運輸、再製成本也很高昂,「減產」才能根本解決塑膠問題。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減廢專案經理曾子郡則認為,解決塑膠問題必須多管齊下,包括設定塑膠減產目標、禁限用特定塑膠製品、要求產品添加再生料,乃至於回收再利用。台灣以往塑膠回收成效不錯,要靠「再加強」回收解決塑膠問題,投資報酬率恐怕偏低。
謝和霖分析,我國資源回收制度是由「塑膠製品生產者」針對「公告應回收廢棄物」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補貼後端再利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成分複雜、難以回收的塑膠製品,上游產源卻完全不用負擔責任。
謝和霖認為,塑膠業者應負起生產者延伸責任,「最好的方式,是要求原料端負責。」
最新生活新聞
-
中市34位替代役響應公益 挽袖捐輸8500毫升熱血
(6 小時前) -
智慧皮膚新突破!中興大學開發仿生觸覺電子元件登國際重要期刊
(6 小時前) -
浪犬數7年新低!農業部續推高強度絕育計畫
(7 小時前) -
屏東榮服處感謝第一士校校友總會捐白米 傳遞溫暖關懷榮民眷
(7 小時前) -
預算遭刪減!數發部憂影響台數位韌性與發展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