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8° / 16° )
氣象
2024-12-30 | 環境資訊中心

專訪:當年輕世代想開出一條「棄成長」的路

10月下旬的某個週五傍晚,在台北車站大廳,26歲的宋沅臻剛從台中趕來,還拎著大包小包行李,我們就這樣坐著聊了起來。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席地而坐。今(2024)年5月下旬,國會修法爭議正熱,宋沅臻和夥伴舉著標語穿越立法院蔓延到忠孝西路的人牆,找到一個略空的路口轉角席地而坐。雖然有點狼狽,但這群年輕人深信,「慢慢來比較快」。


他們叫「行動柴棺龜」,因爲召集讀書會時常跟環保團體借辦公室,有人以為他們是保育烏龜的團體,其實讀書會和龜類生態完全無關,他們是一群因「棄成長」理念聚集的年輕人,取自烏龜「慢即是快」的象徵意義,反思淨零戰略框架下的「綠色成長」論述也無法拋棄的經濟發展思維。



行動柴棺龜時常擺攤向民眾說明棄成長理念。圖片來源:行動柴棺龜提供


「我們要怎麼透過一種不是追求所得成長的方式,去達到世界的福祉?」在強調拚經濟的當代社會,「行動柴棺龜」大膽提出這個禁忌的問題。


行動柴棺龜正準備從一個讀書會,邁向正式立案的協會。在協會成立前夕,《環境資訊中心》專訪召集人宋沅臻,他們如何在社會持續追求成長中,找到不同於主流價值的生存可能性?


從讀書會到成立協會 「行動柴棺龜」深信:慢慢來比較快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討論!」5月立法院外的集會現場,行動柴棺龜讀書會也展開行動,舉辦路邊讀書會,讀書會主題是「公民的政治參與與權利」。曾當過國會辦公室助理、在環團當實習生的宋沅臻,用著不大卻清晰的聲音講述,從立院的運作方式到花東三法、職權修法的脈絡,也讓參與者對議題各自表達意見,讀書會逐漸熱絡起來。


現場配有大聲公的「戰車」開近,眾人高聲呼口號,無情輾壓讀書會的交談聲音,卻也讓成員之間聚集更緊密,透過小小的彩色烏龜標誌聚在一起,在街頭發出屬於他們的理性聲音。






行動柴棺龜5月的街頭開放讀書會告示牌。攝影:陳昭宏





5月立法院院會排審花東交通相關法案及國會職權修法,引起部分民眾上街抗議,行動柴棺龜在24日集會中邀請民眾參加開放讀書會。攝影:陳昭宏


下次見到宋沅臻,已經是五個月後。因為讀書會粉絲專頁的一則訊息:「行動柴棺龜要立案成為正式協會啦!」


行動柴棺龜將申請立案為「台灣行動柴棺龜淨零棄成長推動協會」。宋沅臻說,「我想說,柴棺龜之後研究方向會比較偏向中南部產業,所以搬到一個往北、往南都方便的地方。」他剛在台中找到租屋處,正在為成立協會做準備,


宋沅臻認為,讀書始終是行動的一部份,而他口中的「研究」,即是發掘本土社會中早已存在的棄成長行動。事實上,讀書會早期就是一週理解文本、一週討論行動。






行動柴棺龜讀書會召集人宋沅臻。攝影:陳昭宏


成立協會前,宋沅臻也經歷過是否踏入一般職場的掙扎。但最想做的還是推動棄成長理念,以及發掘這塊土地上更多的案例,「我覺得如果想要專心發展一個議題……與其到別的地方做事(指求職),不如自己直接投入。」


宋沅臻說,協會創立之初,只有他是全職員工,「有任何夥伴想要變正職,我們一定是超級希望的」,但大家都有共識,要等到未來財務狀況無虞,獲得勸募字號後就可以向大眾募款,同時也可能撰寫計畫,申請補助,一步步打穩基礎。


在氣候緊急時代思考棄成長


棄成長到底是什麼?宋沅臻用問句來解釋:「我們要怎麼透過一種不是追求所得成長的方式,去達到世界的福祉?」、「我們要建立怎樣的社會基礎設施,讓大家回到足夠公正、足夠公平的生活,而且不只對人,也是對自然?」


時代的巨輪從工業革命開始,沿著開發、資本積累的軌跡前進,就算來到關乎人類存亡的「氣候緊急時代」,人們口中的詞彙也只是從「成長」變成「綠色成長」,而非根本性的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失控狀態。另一方面,對於想改變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實踐行動也不容易,想像一下:你被工作壓力追著跑,生活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背包裡的環保筷已經兩個禮拜沒洗,逼不得已只好使用一次性餐具,重視環保的你感到十分自責。同時內心還有很多困惑——為什麼野生動物不得不被開發逼退?如何阻止海平面上升?因產業綠色轉型失業的人該去哪?但你連今天的晚餐要吃什麼可能都來不及想了。


宋沅臻坦白說,「加入讀書會的大部分人都蠻無力的,大家都想要改變,可是那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行動柴棺龜常借環保團體辦公室舉辦讀書會,如今即將成立協會。圖片來源:行動柴棺龜提供


躺平也是選項之一嗎?宋沅臻的回答是:「今天有人選擇躺平放棄,不努力做某些事,不代表他沒有改變的想法。與其去判斷這個人躺平不躺平、這樣好或不好,更重要的是去想,是什麼讓他做了這樣的選擇?」


在台灣各個角落,找到已經存在的棄成長實踐


宋沅臻談到過去隨地球公民基金會調查染整廠的經歷。染整廠常以違章工廠的形式分布在中南部,形成一叢叢的小聚落。由於排放高污染,近年環保法規加嚴下,逐漸有小廠面臨關廠危機。「他們的確是環境的加害者,但我也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在這邊。」在訪調過程中,宋沅臻自己都感到糾結。在快時尚潮流下,社會脫離不了紡織品大量消費、大量生產的習性,也因此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的問題無法根本解決。


宋沅臻拜訪公會代表,得到的回應是高污染、低產值的中小企業沒必要留下來,「當大家都在追求乾淨、品牌的時候,幹嘛要讓這些人留在台灣?」宋沅臻流露出失望——這是同時要「綠色」又要「成長」需付出的代價:不公正的轉型,以及對自然的持續剝削。






行動柴棺龜團隊前往桃園新屋採訪反對離岸風電的漁民。圖片來源:行動柴棺龜提供


行動柴棺龜成員拜訪萬華大水溝二手屋進行訪談。圖片來源:行動柴棺龜提供


因此,行動柴棺龜試圖在台灣各個角落,找到已經存在的棄成長實踐,希望成為問題的解決方向。每次田野調查一結束,宋沅臻就會和夥伴寫出「柴棺龜出田野」長文。


例如,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出完全不同於主流交通發展的論述,倡議「自然路權」,主張每個人都有親近自然的權利、所有生命都要能安然行走在土地上。萬華「大水溝二手屋」雖是經濟上難營利的空間,卻能撐出社群互助的價值。地方的綠能合作社離岸風電抗爭社區也展現出綠能大開發時代下,在地社群的能動性。


「剛剛講到染整業,是我難得看到你比較有情緒的時候。」採訪的最後,聽到記者這麼說,宋沅臻笑說自己不是一個容易憤怒的人。


但推議題還是不免需要情緒來做訴求?宋沅臻想了想說,強烈的情緒帶來強烈的對立,環境議題、棄成長不是互吵就會有結果。講到一半他突然改口,「如果要動員情緒……或許是同理心吧。如果我們能讓他們(大眾)轉換到其他人的角色、轉換到自然的角色,就可能帶來一些理解和改變。」


在許多人眼裡,棄成長理論或許有點高深、激進、不食人間煙火,但行動柴棺龜正嘗試走出一條務實的路。


認識行動柴棺龜
行動柴棺龜facebook粉絲專頁Instagram
《眼底城事》延伸閱讀|台灣青年世代的棄成長宣言:跳下經濟成長的列車,站在更寬廣的大地上(上/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