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7° )
氣象
2025-01-07 | 環境資訊中心

讓魚幫忙種菜! 「魚菜共生」結合智慧監控成永續新選擇

氣候變遷下崛起的新興農法魚菜共生,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透過魚、作物、微生物打造互利共生系統,成為減碳新選擇。在這波永續浪潮中,魚菜共生的優勢有哪些?又該從何開始推行呢?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TAPA) 在去(2024)年 11月3日舉辦「魚菜共生產業菁英論壇」,思考魚菜共生的發展與未來。


魚菜共生的優勢在哪裡?


「魚菜共生在生產上,注意到二氧化碳的碳排,有機會做到低碳排產品,甚至零碳排產品。」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理事長林翰佐認為,在全球吹起永續、碳盤查風潮之際,魚菜共生不但提供永續農業新思維,更為企業、廠商提供新的減碳解方。





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琨堯探討魚菜共生的前景。攝影:曾凡芸



魚菜共生結合水產養殖和水耕,透過魚、菜、水、微生物進行循環,魚的排泄物會轉化為養分供給作物吸收,並利用作物過濾水質。常見作物有淡水系統中的萵苣、蕃茄、蘆筍等,以及海水系統的馬齒莧、冰花、結球萵苣等。常見養殖魚則包含鯉魚、台灣鯛(又稱吳郭魚)以及鱸魚。


林翰佐指出,作為低碳農法,魚菜共生緊扣政府推動碳排揭露的政策。去年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加強揭露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魚菜共生正好配合政策方向,為企業提供低碳產品的選擇。


「慣行農法沒有辦法碳淨零,但是魚菜共生有機會碳淨零。」林翰佐強調,相較於慣行農法與傳統養殖,魚菜共生用電較為節省;慣行農法使用肥料,每1公斤會製造1.8公斤的二氧化碳,還需要農藥以及灑水電力。魚菜共生不使用農藥也不需要肥料,電力消耗也低。





魚菜共生行之有年,在國外也可見商業魚菜共生系統 。圖片來源: Growing Power, Milwaukee / Wikimedia Commons(CC BY 2.0)



從生產到銷售:國內外業者如何改良魚菜共生


國內外業者如何透過新技術、新方法,推行魚菜共生呢?台北城市科大、馬來西亞AHA Services與樂廷電機合作,積極研發不同技術,來提升作物品質、增加市場競爭力。


城市科大開發物聯網智慧魚菜共生監控系統,結合光照、環境溫度、水溫與水質酸鹼度、電導度、植物生長分析等,並且將感測數據上傳雲端進行分析,找出最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AHA Services則在作物保鮮度、包裝設計上下足功夫。首先,農場建立當場退貨的機制,而作物也經過測試,確認可以保存14天。也就是在超市貨架存放7天後,還可以在冰箱待上另外7天。AHA Services認為,保鮮秘訣在於蔬菜水分,所以農場選擇在清晨採收蔬菜,並立即放入冰儲包裝。





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理事長林翰佐,探討魚菜共生農法在永續浪潮中的優勢。攝影:曾凡芸



魚菜共生的困境與解方


「水耕菜已經推行很久,魚菜共生要如何介入?」樂廷電機創辦人鄭勝雄提出,魚菜共生生產的作物與水耕蔬菜重疊,要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勢必要找尋不同的出路。


美福飯店餐廳經理柯怡樺從飯店採購端提供建議。她認為客戶更看重食材品質與穩定供貨能力,而非單純價格競爭。當客戶資訊庫夠大,才能確保淡旺季供貨穩定。種出市場少見的作物、或是栽培進口受限但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亦是解方。


林翰佐認為,對業者來說,下一步可以從建立種植與養殖過程的碳排放數據著手。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琨堯則認為應提前準備好技術與資源,建立能提供外界參考的標準與模式,確保魚菜共生在未來市場變遷與政策推動中,能持續發揮永續農法的優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