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7° )
氣象
2025-01-07 | 環境資訊中心

餐桌上炭火香氣也難掩危機 鰻魚捕撈資源保育戰

香甜可口,炭烤後刷上濃郁醬香的鰻魚飯,是大多數人對於鰻魚的第一印象,而這類料理的鰻魚,就是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又稱「白鰻」。鰻魚還有鮮為人知的另外一面——大家熟知的蘇格蘭尼斯湖水怪,更有一說是喪失繁殖能力的巨鰻。


鰻魚的神秘鄉野傳奇,其實來自生長過程的特性。研究鰻魚十多年的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指出,鰻魚至今依舊只能倚賴野生苗作為魚苗來源,而全球的鰻魚資源,持續走向衰敗的頹勢沒有反轉跡象。





鰻魚除了是桌上佳餚,也是鄉野傳奇中的神秘動物。圖片來源:Guilhem Vellut/ Wikimedia Commons(CC BY 2.0)



「食魚教育有你有我」於去(2024)年11月4日舉辦「鰻魚飯危機?!從捕撈鰻苗到生態危機與經濟利益的角力」線上講座,邀請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分享其幾十年來對「鰻魚」的研究,包括鰻魚生活史、繁殖與生存習性、鰻魚產業背後的生態與經濟利益衝突等。


「鰻魚」之神秘生活史 橫跨海洋與陸地的演化奇蹟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長期觀察鰻魚,發現鰻苗經常出沒在下過雨後的池塘裡,因此推測牠是一種從泥土裡蹦出來的生物,沒有性別,也毋需交配;也有人說,蘇格蘭尼斯湖的水怪並非傳說,只是其中生物並非水怪,而可能是喪失繁殖能力的巨鰻。雖然傳說與臆測缺乏科學依據,但也揭示了「鰻魚」的特殊習性,使人們對牠充滿好奇。


鰻魚的神秘鄉野傳奇,其實來自生長過程中,跨越疆域過大的「不易觀察性」。韓玉山指出,科學家耗時了將近50年才尋找到日本鰻的產卵場,可見追蹤鰻苗的困難度。


成熟的鰻魚生活在陸地淡水,但產卵時卻有長達半年的時間,會降海洄游到遙遠的出生地——距離台灣南端大約2500公里遠的馬里亞納海溝西方海域,完成繁殖之後便死亡。


鰻魚品種繁多,日本鰻又稱白鰻,是鰻魚料理的主要食材,白鰻雖然有高經濟價值,卻因產卵地生態環境過於特殊,使得人類難以複製並大量培育魚苗。


2003年,日本研究單位第一次成功培養鰻魚苗,一尾魚苗的成本竟高達33萬台幣。雖近20多年來持續提高育成率、降低成本,但仍因成本過高而無法真正商業化。時至今日,鰻魚養殖業依舊只能倚賴野生苗作為魚苗來源,無法透過人工養殖培育。





鰻魚的生長過程從受精卵開始會經歷多次變態,依序變成柳葉鰻、鰻苗、黃鰻、銀鰻,最後降海產卵,結束一生。生活史橫跨海洋和陸地,範圍超過3000公里。圖片來源:擷取自韓玉山演講簡報



十年回顧:「消失的鰻魚」 仍未重現


正由於人們吃的鰻魚高度依賴天然資源,在長期過度捕撈、工業發展、棲地破壞等因素下,全球鰻魚資源正處於極端衰退的態勢。


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於2014年拍攝紀錄片「消失的鰻魚」,數據指出,日本鰻在近40年數量減少95%。韓玉山強調,經過這十年的宣導和規範管制,鰻魚的衰敗頹勢幾乎沒有反轉跡象,「以前每天都可以抓,但如今一年抓不到幾條」。


韓玉山解釋,鰻魚資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鰻魚棲息地多位於河川和河口,然而工業化使得棲地生態環境受嚴重破壞,鰻苗數量急劇下降;此外,由於鰻魚經濟價值高,早年更有「鰻苗是窮人的年終獎金」一說,撈越多、賺越多。長期疏於管制下,過度捕撈造成鰻魚數量大幅減少;全球氣候變遷和河川、海洋生態變化對棲息地帶來巨大影響,使鰻魚洄游產卵的過程更加艱鉅、不易生存。


鰻魚資源保衛戰:局部禁鰻 vs. 全面禁漁


歐盟對鰻魚資源的嚴格管制最負盛名。韓玉山提到,自2009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又名《華盛頓公約》)生效以來,歐盟已全面禁止出口歐洲鰻至非歐盟地區,以控制捕撈量,減少鰻魚資源的消耗。


儘管自管制政策實施以來,成鰻的捕獲和養殖量都有減少,但數據指出,歐洲鰻的資源量在這十幾年間其實並未大幅度回升。有鑑於此,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CES)進一步建議歐洲全面禁止鰻魚的捕撈與利用,以期未來資源能更快恢復。





CITES生效後,歐洲雖全面禁止歐洲鰻出口,捕撈和養殖量也隨之減少,但資源量並未大幅回升。圖片來源:韓玉山教授演講簡報提供



台灣除了規定每年3至10月為鰻苗捕撈禁漁期,禁止在距岸三浬內的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水域以任何方式捕撈鰻苗,為了保護成鰻順利降海產卵,也實施了鰻魚保護河川計畫。由漁業署輔導15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中至少一條河川的中下游流域,全年禁止以任何方式捕撈鰻魚。其中,宜蘭縣更是公告全縣境內河川全流域禁止捕撈鰻魚。


不過,韓玉山指出,「封溪護鰻措施」仍然存在著盲點。一方面僅禁止捕撈鰻魚而非所有魚,便只能仰賴漁民在誤捉鰻魚後,確實放生回溪流中,護鰻效果有限。且只要有漁業活動,河川的保護效果便極其有限,尤以常見的大面積拖網對生態破壞力最強;另一方面,選擇封溪的河川若非日本鰻棲息地,即已受嚴重污染,本就鮮少有鰻魚出沒,韓玉山強調:「你把本來就沒有的河川列為保護河川,這很弔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