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21° / 14° )
氣象
2025-01-16 | 環境資訊中心

從登一座山認識家鄉土地 「大武山成年禮」吸引上百青年挑戰自我

歷經二階段的基礎訓練,再以三天兩夜重裝登上3000公尺的北大武山,取得山神給予的山名與祝福,這是每年春天在屏東的大武山成年禮。超過60位青年學子登上北大武山,完成自我挑戰,並以不同的視角和體悟認識這片土地,下山後播下關懷環境的種子。


大武山成年禮今(2025)年將邁入第28屆,何以每年吸引上百年輕人來到屏東,甚至有人一再回頭報名,想要一起登上北大武山?大武山成年禮執行長林高本及資深幹部林豐雄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表示,活動背後的規劃設計,強調環境教育及團隊行動的互助精神,給予參加的青年難忘體驗,使大武山成年禮的品牌得以在地深耕,敬山精神世代傳承。



林豐雄(右一)說,向山學習,從認識自己家鄉的那座山開始。圖片來源:大武山成年禮臉書專頁


不只是登山活動


大武山不僅是台灣原住民排灣、魯凱族的聖山,在高屏地區,不管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天氣好都可以看見大武山,可說是高屏人對家鄉最具代表性的符碼。過去瑪家水庫、南橫高速公路等興建計畫,直搗大武山自然保護區,激起在地原民、社運和生態保育界的集體抗爭,關心環境生態的民間人士進一步反思,自然環境與山林教育應該要從小並且從故鄉的土地開始。


在此背景下,民間展開了大武山成年禮的倡議和策劃,而後由屏東縣政府主辦,並加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共同主辦,每年隨著不同主題,屏東各地社區團體和相關領域專業人士也參與其中。



大武山是高屏的母親、高屏人視為家鄉的符碼。攝影:李育琴


「它不只是登山活動。」多年前返鄉工作而加入大武山成年禮團隊,近年接手擔任活動執行長的林高本說,「團隊實際上在做的是環境教育,希望透過每年不同的主題,帶領年輕人或在地夥伴認識這塊土地,包括屏東的自然生態、族群人文等方面,用多元的視角去呈現環境教育的議題,這是大武山成年禮最主要的核心。」


除了情感上被視為高屏的母親、故鄉的表徵,大武山的地理環境具有在地重要性,為台灣五嶽最南端的山脈,不僅蘊含豐富生態,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以及屏東豐富水資源和多元族群文化的源頭。


林高本表示,活動的設計是讓參與學員實際進入到屏東的部落或社區,經歷過環境教育和基礎訓練,最後才登上大武山,去看孕育這片土地及文化的最初發源地,從而對關懷環境有所體悟或啟發。歷年的主題涵蓋多元,包括水資源、海洋環境、客庄文化、東港的王爺信仰等,今年則進入禮納里部落,認識南島語族文化和遷村後的部落變遷。



不只是登山活動,走入社區部落,透過環境教育認識這片土地。圖片來源:大武山成年禮臉書專頁


三階段完成成年禮 強調團隊互助精神


有別於一般的登山行程,參加者除了限於18~20歲的少年仔,還必須全程參與兩個階段行前訓練,包括第一階段的主題訓練認識地方文化議題,以及學習登山基礎和醫療知識;第二階段實際登山負重訓練和環境教育。兩階段都完成,才挑選出60位代表進行三天兩夜的大武山成年禮儀式。


山林開放後,全台高山郊山化,商業登山團、網路自揪團非常普遍,林高本說,任何人想要登北大武山都可以上網辦入山證,開車到登山口就可以爬了,並不需要經過這些課程基礎訓練或團體行動。那麼,大武山成年禮吸引年輕人從全台各地慕名報名的原因是什麼?


林高本指出,近年許多年輕人已有相當的戶外活動經驗和知識,但是仍來報名參加,一方面是因為大武山成年禮20多年的品牌,有些學校社團以此作為核心幹部的標準。另一方面,在成年禮的活動設計上,特別強調山林裡的團隊合作和互助關懷,這讓參與學員有深刻的感受和認同。


「在山裡,不是一個人很強就可以應付得了一切。」林高本說,「對照現今許多登山活動經常有跟不認識的人揪團,卻發生在山上被丟包或走失的事件,我們希望各個小隊的成員認知,上山後就是一個共同的團隊,無論如何大家都要一起,關照彼此。」這樣的氛圍讓年輕的團隊認同,往後更願意再次回來挑戰,在活動中成為幹部或隊輔。



大武山成年禮由民間發起及策畫,屏東縣政府與林保署屏東分署共同主辦。每年吸引上百位青年報名參加。圖片來源:大武山成年禮臉書專頁


做好準備尊重山林 向山學習


負責任的登山,從最初的裝備整備開始。和一般商業登山團有協作服務不同,學員必須自己背裝備,如個人睡袋、小隊的帳篷、煮食設備和食材等,在活動期間,由小隊合作自行煮食。上山時每人須背15~18公斤的裝備,並在第二階段操演重裝健行,確認體能足以負荷登上北大武。


這不僅是個人意志力的考驗,更是登山環境教育的一環。林高本說,要讓學員了解登山需做好準備,且學習如何透過有效的行程規劃,只準備必要的東西。從吃這件事就是一個課題。


帶隊10年的資深幹部林豐雄表示,現代的孩子習慣到便利商店買餐食,缺少日常生活的技能。活動中讓他們學習搭帳篷、用蜘蛛爐點火煮飯菜,是許多人沒有過的經驗。相較於商業登山團有協作準備餐點,在大武山成年禮中,孩子們自己動手團隊合作完成一餐,「實際上我們在山上吃的也很不錯。」林豐雄說,最後不管好不好吃,一律要吃光光「零食餘」,落實無痕山林,所有東西也都帶下山。



團隊合作,學習搭帳篷煮食,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是沒經歷過的事。圖片來源:大武山成年禮臉書專頁


北大武山登山步道由林保署屏東分署整建,林道標示清楚,且各區提供完善的生態資訊,可沿途了解當地特殊生態。從新登山口到舊登山口的高遶路段較辛苦,然而爬上一定高度後,動植物生態林相改變,也有不同的視野,可見更遠的地貌。林豐雄說,帶小隊時他會讓學員靜默,聆聽山林間蟲鳴鳥叫的聲音,試著向山林學習。他說,「這是大武山成年禮很重要且不一樣的地方,向山學習,且不提倡登頂。」不執著於征服、攻頂,好好認識山林,在過程中能學習更多。


天氣好時,大武山上可以看到廣大的屏東平原,視野遠達海岸線,學員指認出家鄉的所在,能夠跟一群夥伴從那麼遠的地方一路走上來,是過去從來沒做過的事。此外,在大武祠完成儀式後,會獲得山神賜予的山名,為部落傳統的自然現象、動植物等原住民詞彙,如水鹿、微風、山泉、太陽等,獲得名字如同獲得山神的祝福。下山後,這段獨特又艱辛歷程,讓許多年輕登山者深刻感動。


下山播種 好好認識故鄉的那座山


林高本說,大武山成年禮不是純粹的登山活動,是讓年輕學子認識登山活動的基礎敲門磚。因為不希望年輕人對自己家鄉的土地漠不關心,透過環境教育讓他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培養對環境、生態、人文方面的關注。大武山成年禮等於是播種,期待下山後他們能為社會注入不同的能量,關注環境也好,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方面皆能有所發展。



林高本返鄉工作後投入每年大武山成年禮籌辦,期待為年輕人播下關懷土地和環境的種子。攝影:李育琴


「你不一定要來爬大武山,不管在台灣哪個角落,請好好了解故鄉的那座山。」林豐雄說,登山活動有風險,對於不了解的山林,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而容易產生惶恐、迷失,登山不是為了登頂,而是喜歡想要認識它的環境,因此好好認識家鄉的那座山,讓自己安全愉快的登山,喜歡它就會更常去走,親近山林自然環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