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0° / 17° )
氣象
2025-01-20 | 環境資訊中心

美國「氣候避風港」城市吸引人口遷入 紐時:沒有安全的地方

加州野火、佛羅里達颶風,這些天氣宜人著稱的居住勝地如今也不安全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光是在美國,2023年平均每兩週就發生一次災損達10億美元的天災,何處是「氣候避風港」(climate haven)?


美國近年有不少城市標榜「氣候避風港」,吸引民眾來定居,遠離颶風侵襲、海平面上升、野火延燒的煩惱。但專家認為,這世界可能沒有氣候避風港。






加州過去是許多人嚮往的居住天堂,如今飽受野火威脅。圖片來源:CAL FIRE_Official(CC BY-NC 2.0)


氣候災害少 鐵鏽城市重返榮耀


美國媒體常提及的「氣候避風港」主要坐落在五大湖地區、中西部上游和東北部等地,例如紐約州的水牛城(Buffalo)、藍嶺山脈的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Asheville)、緬因州的波特蘭(Portland)、西雅圖(Seattle)等。


這裡面有不少城市位於鐵鏽帶(Rust Belt),這些因工業興起的城鎮,在鋼鐵、汽車和重工業外移後,經濟衰退、人口外流,而有「鐵鏽」之稱。如今,它們憑藉優渥的地理及氣候條件,重新吸引人口移入,水牛城就是一例。


《BBC》報導,2019年當時的水牛城市長布朗(Byron Brown)在演講中首次提到,水牛城「可作為氣候避難城市,無論是颶風多的東南部或是野火肆虐的西部居民,都可以搬來這裡」。


在地經濟組織積極響應並發起「住在水牛城」(Be in Buffalo)活動,邀請大家重新認識水牛城。他們說,這裡不會太熱,天氣災害少,而且就在五大湖區旁,水源豐富,不用擔心乾旱問題,非常適合成為新家。


靠近五大湖的工業城市德盧斯(Duluth)是另一個知名氣候避風港。德盧斯在20世紀中葉面臨危機,鋼鐵水泥工廠接連關閉,港口糧食運輸減少,民眾搬離。但在過去五年間,情況逆轉,約有兩三千人搬入居住。


房產經紀人告訴《紐約時報》,搬入的原因相似,主要是原本住的地方變得太熱、天然災害愈來愈多等。






德盧斯,這座依偎在蘇必略湖畔、氣侯宜人的明尼蘇達州舊工業城市,正吸引愈來愈多人前來落腳。圖片來源:Chrisographer/wiki commons


「氣候避風港」神話破滅


2024年9月,四級颶風海倫(Hurricane Helene)重創美國東南部,北卡羅來納州有104人罹難,約1/3的死亡案例在阿什維爾附近,跌破眾人眼鏡,因為阿什維爾正是媒體常播報的「氣候避風港」。


阿什維爾不靠海、暴風少,住房及保險費也相對便宜,吸引很多人移居這裡。紐約時報以這個災難為例,寫了一篇報導——這世界沒有「氣候避風港」('Climate Havens' Don't Exist)。


紐時分析,避風港的居民可能誤以為這裡比較安全,以致面對災禍時措手不及。儘管阿什維爾離海稍遠、風暴較弱,但累積在陸地上的雨水仍可能推動風暴成長,颶風海倫的突襲就是一例。






坐落在藍嶺山脈的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遠離野火或颶風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而成為氣候避風港名單之一。2024年的颶風海倫重創當地,使避風港一說幻滅。圖片來源:Ken Lane/Flickr(CC BY-NC-SA 2.0)





2024年海倫颶風重創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圖片來源: NCDOTcommunications(CC BY 2.0)


氣候宜人 但壞的那一面?


避風港神話破滅還有另一個例子。2022年一場大雪造成水牛城大規模停電、30多人死亡。


「我對『氣候避風港』這概念又愛又恨,」水牛城州立大學環境與永續發展助理教授克拉克(Susan Clark)告訴《BBC》,大眾因此注意到氣候變遷議題,這很棒,但大眾的關注必須更全面,不能只看到好的那面。


「氣候變遷觸及地球每個角落,沒有一個地方真正安全,」杜蘭大學永續住房及城市規劃副教授基南(Jesse Keenan)說。


密西根大學阿比特(Julie Arbit)等人的研究發現,許多號稱是氣候避風港的地方,氣溫上升快,可能讓風暴更頻繁、更強烈。跟其它地方相比,五大湖區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相對小,但也有降雨及洪水愈來愈多的問題。老舊的基礎設施難以抵擋風暴,容易造成停電。


阿比特認為,「氣候避風港」一詞誤導大眾,以為搬到這裡就能避開氣候災害,或許用「氣候調適區」(climate adaptation zone)會更好。代表這些氣候城市須要積極投資基礎建設,否則無法提高氣候變遷韌性,還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平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