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2°
( 13° / 12° )
氣象
2025-02-04 | 環境資訊中心

死亡臭青公腹內連吞3個塑膠袋 台灣首發表論文 專家籲減塑護野生動物

去(2024)年底,台灣研究團隊發表蛇類吞食塑膠袋後死亡的論文報告。論文作者之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思民向《環境資訊中心》稱,2022年該系接獲一隻臭青公(又稱臭青母、王錦蛇),原本打算作研究寄生蟲之用,但無表傷的活體卻在運送途中死亡,解剖後發現牠生前吞掉三個塑膠袋,腸胃與「硬硬的東西」磨擦發炎甚至潰瘍,疑與死因相關。


這是台灣首次發表關於陸地蛇類吞食塑膠的報告,全文刊載於《Herpetological Notes》期刊上,林思民呼籲民眾正視塑膠對野生動物及環境影響,對使用塑膠袋要有「拒絕的勇氣」。



台中一條臭青公被發現生前連吞三個塑膠袋。圖片來源︰擷取自論文


生前連吞三個塑膠袋 胃壁流血


臭青公(學名︰Elaphe carinata yonaguniensis)是大型蛇類,無毒,最大體長可達2.65公尺;其頭部鱗片大,邊緣有明顯黑色,因為在吻端至眼睛前緣上方常呈王字紋,又有王錦蛇之稱。臭青公主要棲息於雜木林或農墾地,以往常入侵農舍咬雞吞蛋,屬攻擊性較強的物種,遇到驚嚇時會從肛門腺分泌帶有臭味的液體以阻嚇敵人,故又名臭青母、臭青公。


根據報告中,該雌性成年臭青公長1.64公尺,於台中市被救援,但運送到台北時已死亡。由於臭青公皮厚肉粗,死亡並不常見,加上當時其身體並無出現明顯外傷或疾病,台師大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遂把屍體解剖進行檢查,發現該臭青公生前連吞三個塑膠袋,胃壁有微小潰瘍流血,疑因消化膠袋時造成內傷。此外,解剖時蛇身散發腐爛氣味,但當時消化道並無食物。


研究團隊稱,野生動物吞食人為垃圾,尤其是塑膠,除了會導致腸道堵塞,阻礙進食、造成不適外,更會引發其他臨床症狀如胃黏膜腫脹和發炎;當消化過程中胃部肌肉收縮,體內塑膠物會擦傷甚至撕裂腸胃,嚴重可能導致穿孔。再者,塑膠亦廣泛含有各種有毒化學物質和合成添加劑,例如鄰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簡稱DEHP)和雙酚類,當胃酸與化學產物反應並被身體吸收,亦會引起不良效果。


論文亦列舉各地有關塑膠製品纏繞或危害野生動物的例子,例如蛇吞塑膠瓶、塑膠袋、漁網等。這次則是台灣首次發表關於陸地蛇類吞食塑膠的報告,並刊載於《Herpetological Notes》期刊。



臭青公胃壁出現微小潰瘍情況,疑因與塑膠袋磨擦有關。圖片來源︰擷取自論文


呼籲減塑 林思民︰民眾要有拒絕塑膠袋的勇氣


論文作者之一、台師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思民稱,全球有關蛇吞吃塑膠製品的案例並不多,「但可能是被低估,蛇死掉,一般人不會把它打開看,就不會注意到這事情。它可能是一個過去沒有被重視的現象。」在國際案例中,大部分都是中大型蛇類,「就是很貪吃,住在人的環境附近,比較有機會這樣子亂吞東西。這些東西大概沾到一些動物的味道,(蛇)就把它們吞下去。」


由於蛇的牙齒不會咀嚼食物,「只會吞東西」,當碰到塑膠袋時,就沒法像其他野生動物般將東西扯碎,「牠如果不要吞那麼多,有一些機會可以把它吐出來;但這隻蛇不知什麼原因沒有把東西吐出來,吞了三個,卡的緊緊就沒法吐出來。」臭青公就這樣接二連三吞了三個塑膠袋、塞入腸胃,且無法排走。


不過林思民補充,團隊並非獸醫,無法完全確認該隻臭青公的真正死因,只能推估跟吞吃塑膠袋造成身體損害有關。


人類很多無心之過都會造成野生動物傷害。近年林思民觀察到越來越多野生動物被塑膠袋、漁網、鳥網等卡住,「這些動物在鑽洞時,不會預期這個東西會這麼硬,自然界其實沒有那麼硬的孔洞,牠們通常擠一擠就過去。」偏偏塑膠要很久才會壞掉。過去多年社會都有聲音呼籲民眾塑膠減量,「但大家貪圖方便,或者一時忘記了」,或商家打包東西時常把塑膠袋塞到消費者手上,「有時候我們就是要有一些拒絕的勇氣。」



這隻寵物龜被林思民收養前,在幼時被塑膠或其他素材纏繞幾年,軀殼已變型。圖片來源︰林思民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