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5° )
氣象
2025-02-05 | 環境資訊中心

對抗「最熱一年」 環境部擬跨部會建立抗高溫對策聯盟

2024年創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環境部部長彭啟明上月出席論壇時指出,今夏將推出一系列讓民眾有感的調適對策。此外,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加強脆弱族群防護,行政院在2023年核定《氣候法》,要求各縣市政府必須在一年內完成調適方案。不過環保團體認為,地方政府對於高溫、淹水等氣候風險的脆弱族群盤點仍有不足。



林子平透露,彭啟明日前出席中研院環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並說明環境未來一定會做「熱島高溫退燒大聯盟」,減少都市熱島帶來的熱風險。攝影:鍾依靜。


熱島效應升溫危機:高溫元兇解析與政策解方


TCAN研究中心、主婦聯盟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公民團體於1月17日舉辦「共創在地韌性-地方氣候調適政策論壇」,邀國發會、環境部、勞動部、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全台22縣市提出的氣候調適執行方案。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分析,「都市熱島一直變化,熱會在城市地區蔓延。原本是一個島,後來好幾個島,最後島島相連。」都市高溫的四大元兇分別為:建材蓄熱、通風不良、遮蔭不足與空調排熱增加。這些變化提升高溫風險、空氣品質惡化,氣候狀況愈發不可測。


林子平建議內政部、都發局與工務局協力進行政策改善,包括增加棟距以改善通風、效仿新加坡的規範,規劃出400公尺無直射陽光步行空間,以及鼓勵節能建築,減少空調排熱。


環境部跨部會組成抗高溫對策大聯盟 提前對抗「最熱的一年」


環境部調適韌性組科長林書庸說明,部長彭啟明不僅要求各部會,還有民間企業共同協力,希望能趕在7月推出「抗高溫對策聯盟」,推出一系列讓民眾切實感受的調適對策。


林書庸進一步指出,環境部現已找中央氣象署做高溫體感指數(Heat Index)監測,再舉辦高溫對策的策展、研討會,未來商家將出現小家電抗熱專區,效仿日本推出降溫飲品、發熱衣,希望以生活層面知識協助民眾預防高熱傷害。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科長陳明源說明,職安署現有線上熱危害高溫資訊平台,並與氣象署合作,同時監測溫度與濕度,每三個小推播安全警示,提供勞工熱危害風險等級、熱疾病症狀與鄰近的醫療院所,提供熱疾病的後續照顧資訊。另外增設移工友善介面。



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首次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高出1.5度。圖片來源:Pexel。


環團:地方政府氣候調適方案具時程壓力、脆弱族群盤點不足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指出,各縣市政府在調適執行方案程中面臨多重挑戰,首先難以將中央數據轉化為地方可行的解決方案,再者時程過於緊迫,導致跨部門溝通與政策規劃時間被壓縮。TCAN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張睿晴也指出,地方政府對於高溫、淹水等氣候風險的脆弱族群盤點仍有不足。例如戶外勞工和農民等高風險群體,常因既有的局處分類被遺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宜蘭縣市府對淹水問題具細部分析、彰化縣擇定五處社區進行調適能力建構。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徐旭誠回應,環境部強調碳費的核心用途,在於支持減量與調適的轉型工作,如建立「轉型式調適」框架,不僅針對風險,更著眼於機會,例如農業領域推動抗逆性作物。徐旭誠指出,台灣各縣市在調適計畫中已開始展現亮點,例如台北、台中的都市熱島對策,嘉義東石的自然為本海岸計畫,顯示地方政府逐漸從風險管理走向機會探索。


徐旭誠提到,最近一次參訪澳洲的經驗,新南威爾斯州設置「科學轉譯專員」作為科學家與政策執行者間的橋樑,可為台灣提供啟發。


目前22縣市調適草案尚在核定中,須經環境部與目的主管機關如農業部、內政部等共同協商核定後實施。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徐旭誠。攝影:鍾依靜。


張睿晴指出,雲林縣地方調適方案是少數有盤點出「慢性病」和「第一級產業者」 ,說明各族群所受的氣候衝擊。擷取自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氣候資訊公開平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