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好淡定? 專訪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 點亮台灣人的「自救」技能
災害頻發的日本,「防災即日常」的基因鑲嵌在大眾生活中,上班族會在辦公室裡準備避難包和緊急糧食,連鎖商場也能輕易找到各類防災用品。回看台灣,防災是否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你可能知道地震發生會怎樣,你還會算它離自己多遠,但要怎麼保護自己、用什麼東西保護自己,在台灣,這一塊是空缺的。」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認為,要讓台灣民眾點出「自救」的技能樹,關鍵在於普及實用的防災用品,而這正是協會積極推動的方向。
說到防災,你會想到什麼?
說到防災,你會想到什麼?是上億元的河川整治?是住宅結構強化?又或者是緊急避難包的準備?《環境資訊中心》記者走進一棟舊商辦大樓的頂樓,這裡是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的辦公室,職員含黃少薇本人在內總共不過四個。
兼作會客區的會議桌旁,層架上堆滿琳瑯滿目的防災日常用品——家用小型滅火器、火山防災巾、緊急簡易馬桶、防災食品⋯⋯等,在架前翻看,像走進一間小型日本防災專門店。這些由產業協會會員廠商推出的產品,大多數是簡易的生活用品,正是協會目前積極想推廣給大眾的。
回到10年前協會剛成立時,辦公室的景象和現在有天壤之別。「以前我們每次去防災展擺攤,只能把會員廠商的DM拿給大家,講一些他們做過的工程建設。」黃少薇苦笑,當時協會成員談防災產業,聊的都是怎麼對抗災害風險,通常是生硬的土石流、地震、颱風等災害防治工程,很少觸及一般人生活。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最初是由災害保險、工程測量、氣象預測等產業發起組成。黃少薇初入協會擔任專案經理時,看見本土產業欠缺民眾自救資源,於是在協會成員的支持下,將觸角延伸到日常用品,設立本土「防災商品與服務認證」,鼓勵台灣防災商品研發和推廣。
防災不只是大工程 也有日常生活
和現在奔走在產業間,積極建立連結的形象不太相同,黃少薇曾有另一個身分——地質研究者。他年輕時曾著迷於探索日本九州東側的南海海槽,多次往返日本。他發現,防災商品在日本隨處可見,在台灣卻付之闕如。
「台灣災害沒比日本少,為什麼民眾取向的市場沒有長出來?」黃少薇充滿疑惑,在協會成員的支持下,他努力接觸本土日常用品業者,找尋具防災潛力的民生用品。
「我一定要它成為我的會員。」黃少薇每每見到具有防災潛力的商品,一定會這樣告訴自己。「我會想,他們的東西可以怎樣在災害的時候派上用場?」像是本來被視作消暑用品的水冷服,在防災專家的視角裡,其實是對抗「高溫災害」的祕寶。
不過並不是每次「陌生開發」都是順利的。單指按壓就能噴霧滅火的小型滅火器ZINIZ,多年前募資時得到廣大迴響。黃少薇回憶初次與其交涉時,其實大吃閉門羹,幾年後再找上對方,反倒是廠商向他大吐苦水。
「他就坐在這個辦公室裡,告訴我他們碰壁碰到很灰心。」原來ZINIZ因為容量太小、不符消防用品標準,因此就算滅火功能通過第三方驗證,也始終無法取得消防署的認證標籤,只能以傢俱名義進入消費市場。
如今,ZINIZ已成為協會認可的「防災商品」。截至2025年1月底,協會共有38項商品取得標章,通常是「民眾可以採買」的防災商品,如小型滅火器、防洪擋板、防災食品、防災包、避難衣櫃、水冷服等。
向日本防災大縣取經 「戴著鋼盔」推防災商品
位在日本四國的防災產業大縣高知縣,是黃少薇眼中的典範。他拿出珍藏的高知防災產品型錄,裡頭產品琳琅滿目,從政府埋單的海堤工程、海嘯避難塔,到民眾自備的海嘯避難艇、食品加熱劑、簡易廁所等,完整涵蓋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防災四階段」的每個環節。
「我們希望可以慢慢累積,最後變成像高知縣那樣。」每次去到防災展,總能見到黃少薇熱情分享防災商品的身影,明明生產者不是他,神情卻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
他說,防災用品是自保的關鍵,作為本土唯一產業協會,「戴著鋼盔去做」是他責無旁貸的使命。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灣世界展望會助學及營養扶助金成為弱勢兒少及時雨
(21 分鐘前) -
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火速推出3大因應策略
(22 分鐘前) -
稅務局再次提醒自住房屋要設戶籍,同時評估各項補助權益之影響
(22 分鐘前) -
福容墾丁搶攻寵物商機 讓您帶著毛孩一起睡!
(2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