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業者和地熱業者當鄰居——搶水還是共存? 在金崙看見能源轉型進行式
台灣推動多元再生能源,目標2050年地熱發電容量達到6GW。台東金崙地區因為地熱資源豐富,吸引多家能源業者進駐,但大量開發引來當地部落的反彈與環境破壞疑慮,溫泉產業更憂心被「搶水」。金崙猶如台灣能源轉型縮影,如何減少新興能源的衝擊、邁向公正轉型之路,仍需要更多智慧。

溫泉之鄉金崙 地熱界的明日之星?
位在金崙溪出海口的金崙村,溫泉觀光產業興盛,每逢假日遊覽車絡繹不絕。沿著道路往金崙溪上游,可見到紅色圓拱型的「金崙虹橋」,橋下潺潺的金崙溪水,有一漥彎月型的深綠池水散發氤氳熱氣,這是天然的「金崙野溪溫泉」,吸引無數戶外愛好者前來。溪流的遠方,則是紅白相間的地熱探勘井。
地熱發電的原理是鑽取地底的溫泉水,利用地下水的溫度加熱蒸汽,蒸汽帶動渦輪發電。由於熱能來自地底,因此地熱發電可24小時不間斷,相較風光發電穩定,被視為基載型電力。
台灣的地熱分布在北部大屯山系、宜花東等地,其中,台東金崙地區蘊藏豐厚地熱資源,根據工研院調查,金崙地熱發電潛能約有48MW,成為業者兵家必爭之地。目前金崙已有一座「全陽地熱電廠」運轉中。


全廠於2022年11月啟用商轉,裝置容量約0.5MW,是繼宜蘭清水地熱之後,全台第二座商轉的地熱電廠。每小時發電量約350kw。
全陽地熱公司代表古小姐向《環境資訊中心》記者介紹,該廠使用的地熱來源是廠區角落的一口水井,透過管路將熱水送進廠房。古小姐解釋,這口「生產井」深度約1000公尺,取出的水溫平均約145℃,出水量每天約有1000噸,產量相當穩定。
廠區另一端,怪手正在施工整地,興建第二期500kW機組。預計2025年併網時,全廠容量可達1MW。

附近施工中的電廠不只全陽,繼續往金崙溪上游前進,金崙溪谷沿岸還有環台、太乙宏崙與久立等地熱電廠,正如火如荼施工中,高聳的鑽井機具在溪谷之中格外顯眼。另有多家遞件申請鑽探。短短的金崙溪流域,沿岸至少將有四座地熱電廠,密度驚人。
溫泉業者和地熱業者當鄰居 芥蒂難消
採訪當天,全陽正在進行回注井的井管清洗工程,因為地下水質容易產生碳酸鈣,若不定期清洗,會結垢堵住管線,就可能導致地下水溢出、無法順利回注。


古小姐伸手指向生產井口講解,記者的視線也沿著金屬水管,一路從井口、進到廠房內、繞出來到另一口回注井。原來,電廠採用「取熱不取水」模式,抽出地底的熱水後,利用水的高溫間接加熱廠內的蒸汽裝置發電,完成熱交換的尾水,會透過「回注井」回流到地下,中間不損耗一滴水。古小姐說:「水全程都在密閉管線內,這邊抽多少、那邊就回注多少。」
全陽如此謹慎看待地下水,當地居民的監督發揮極大力量。2022年,金崙地區的地下水位一度快速下降近10公尺,當地溫泉業者紛紛通報縣政府處理,更懷疑是上游地熱業者鑽井導致,縣府也緊急要求地熱業者停工,後續判斷是淺層地震影響,才允許業者復工。
檯面上的紛爭落幕,但居民對地熱業者的芥蒂已難以撫平。對當地溫泉業者來說,地熱電廠像是一座「搶水怪獸」,瓜分著他們賴以維生的溫泉水。地熱業者則一再澄清,地熱廠的取水深度與淺層溫泉水完全不同,發電尾水也全數回注,不相衝突。
多族群聚居 如何共同看待地熱發展
金崙溪流域共有五個部落,族群涵蓋排灣、阿美、魯凱族,亦有外省二代居民。走在金崙市區,隨處可見溫泉旅宿招牌,建物外觀也屢見原住民族的圖騰與裝飾,街邊矮牆也透過繪畫描述著部落的傳說故事。根據《原基法》第21條,若開發範圍涉及公有原保地,必須召開部落會議進行諮商同意,但當地的全陽、環台、久立、宏崙太乙等電廠,通通都是租用私有土地,無須經過諮商同意。
2022年商轉的全陽地熱,在興建第二座回注機組前亦至部落召開說明會。金崙村村長陳志偉卻發現,村民態度消極,「因為不管我們反對,他們還是要開發,也不會回饋部落,去幹嘛。」
「部落族人只有中秋節、收穫祭的時候得到1、2萬元補助,收一些禮。」陳志偉批評,蠅頭小利無法成為完整的回饋機制,「對我們來說,這就是不公平的開發。」「你跟別人租了這塊土地,在上面蓋了一塊鑽探機組,就說底下的資源是你的?沒有這種事!」。大武窟(Tjavuqel)部落族人也告訴記者,金崙溪流域橫跨多個部落,不同的族人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陸續遷居此地,形成多元的文化脈絡。這也讓部落諮商過程變得繁複。

從2020年地熱開發進到村子,族人感到陌生而持反對,到今(2025)年部落主動串聯成立「地熱溝通平台」,希望以和平、持續的對話方式,與四家開發單位、能源署、縣市政府共處一桌。中間發生了什麼轉變?今年1月舉行的「台灣原住民族與地熱論壇」上,一個別開生面的開場,透露出溝通的決心。
泰雅爾民族議會會長、牧師烏杜夫・勒巴克,首先以渾厚嗓音唱著禱詞。唱罷,按照泰雅族傳統,論壇開始前需將利害關係人的仇視與敵對暫時放下,彼此接納雙方想法,才得以有機會展開討論。透過此潔凈儀式彼此接納,即便有不同血緣、民族、語言與文化的人,仍生活在同一片土地,需要眾人貢獻己力,共同承擔責任。身兼金崙溪流域聯盟召集人的陳志偉稱,「即便族群不同,我們會稱彼此是金崙溪流域的生命共同體。」
儘管平台會議已召開多次,磨合仍是進行式。陳志偉期盼,未來能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並將廠商遴選的決策權真正交還給部落,挑選出能尊重原民文化的開發單位。
國外學者:補償不只談錢 能源轉型要先盤點需求
德國萊布尼茲漢諾威大學環境規劃研究所教授馮哈倫(Christina von Haaren)在政治大學與農業部的邀請之下,來台灣分享德國能源轉型經驗與交流相關研究,她也親自走訪金崙地區,了解地熱電廠與當地社群的互動關係。馮哈倫表示,他注意到,台灣對於開發行為補償的討論常淪於「補償金」,並不夠全面。
馮哈倫認為,台灣應先盤點能源需求,進行全面性的國土調查,釐清不同地區生態與社會的敏感程度,建立屬於台灣的評估系統並加以驗證,方可在前期避免再生能源進入生態脆弱地區。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長王守誠則相信,人人都可以從電力消費者,變成再生能源的共同生產者(Prosumer,即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結合的經濟)。他提議,由地熱廠商培訓當地族人成為公民科學家,讓地方一起參與環境監測。部落族人有義務管理地下資源,不僅因為開發商不希望地熱產能變差,部落也希望能維持現有的觀光產業型態。達成這兩大目標並進行共同治理,數據與科學缺一不可。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鐵瑞芳三爪子鐵橋附掛人行道決標 工期90日曆天
(37 分鐘前) -
澎防部鎮疆操演 展現實戰能力與意志
(39 分鐘前) -
高雄港過港隧道引進「超高車輛示警系統」
(40 分鐘前) -
高雄女童搶救受傷浪貓守到天黑 被讚動物救援小尖兵
(4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