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話名間】南投新民護龜巡守隊:信龜、找龜、護龜卻遇「垃圾」難題
南投縣新民村,有一支柴棺龜巡守隊。目前成員有九名,最老的70歲、最年輕只有20歲。
新民村民愛龜、護龜,或許根源自民間信仰。新民村的信仰中心代天宮,祀奉玄天上帝。民間相傳,玄天上帝本為一屠夫,晚年放下屠刀潛心修行,後獲得神示剖腹贖罪。祂遺留下的胃腸分別化為龜蛇禍害人間,得道成仙的玄天上帝將之收伏為「龜蛇二將」;其經典形象,即手持七星劍,左足踏龜、右足踩蛇。
「大家其實對龜都是相對友善的,因為我們民間信仰就是玄天上帝。」在當地推動偏鄉數位轉型的一名社區工作者說。然而,垃圾問題投下震撼彈。南投名間鄉、埔里鎮分別傳出即將興建焚化爐、掩埋場。龜,還能庇佑居民們安康嗎?

最愛「無路用地」 離人很近的柴棺龜
有著灰褐色龜殼、圓滑頭頸,外型低調的柴棺龜是台灣原生淡水龜,長期受盜獵者非法捕捉販賣,加上棲地因開發逐漸消失和破碎,許多地區的族群已無聲的消失,於2019年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柴棺龜為半水棲性動物,通常出現在河灘地、小溪溝,或緊鄰農業活動的埤圳水田等,但現在已經很難發現。
位於集集鎮的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距離新民村騎車只要約20分鐘。研究人員解釋,柴棺龜多生存在由水田、旱田、果園、溝渠、埤塘與道路民宅交錯組成的「鑲嵌型棲地」(mosaic habitats),在人為與自然環境中夾縫求生。「牠其實意外地離人很近,只是大家都不認識牠。」

2022~2024年,生多所團隊完成中部柴棺龜分布調查,南投還有部分地區尚存柴棺龜的穩定族群,以信仰玄天上帝的名間鄉為例,如濁水溪北岸河川匯流處、新民村排水幹道的高灘地、次生林,以及農地、埤塘、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等,都是柴棺龜往返棲息的地方;而村內的舊八堡圳引水道,保留自然土堤和綠帶,更是柴棺龜最理想的棲地。
「牠幾乎都被保存在這些我們認為『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地方,或是『無路用地』(台語:沒用的地)——『無路用地』對動物最好了啊!」研究人員說道。
去(2024)年開始,農業部林保署南投分署在名間鄉推動「柴棺龜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希望與農民合作營造更多「無路用地」,讓柴棺龜有更多安居的空間。新民社區發展協會去年加入林保署柴棺龜生態給付試辦計畫,組成「柴棺龜巡守隊」,許多農民加入友善農地的行列。
過度開發或干擾 恐怕難逃地區性滅絕
最近,南投縣府規劃在名間興建焚化爐。環保局今年1月舉辦的首場焚化爐空污說明會,就辦在代天宮的廟埕內。
細雨紛紛的清明,記者來到焚化爐預定地,這片約7.5公頃的土地目前分租給不同農民,種植火龍果、山藥、茄子、竹筍、稻米,目前是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柴棺龜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示範地區。

眼前的田裡長滿雜草,田邊一叢叢的枯葉和竹片,則臥堆而成自然圍籬。這些其實是在研究人員輔導下,農民自主完成的「友善農地」——可以涵養水分、帶來豐富的無脊椎動物,讓柴棺龜好好休息、產卵、度冬。「柴棺龜度冬的地點就在這些旱田果園裡面,有時候牠甚至會把自己直接半埋在田埂裡。」不願具名的農業部生多所龜類研究團隊人員說明。

研究調查顯示,南投、草屯、埔里、魚池、集集、名間等地,都存有柴棺龜原生族群;進一步模擬也顯示,名間是柴棺龜台灣中部分布熱點的最西南端。研究人員指,新民村境內柴棺龜棲地一旦過度開發或干擾,未來可能成為苟延殘喘的「殭屍族群」,難以補注復育,「到最後就會發生地區性的滅絕」。
柴棺龜族群有「區塊不連續」的分布特性。研究人員解釋,牠們活動範圍只在一公里內,且對棲地高度忠誠,集集鎮的柴棺龜不會爬到名間鄉,族群之間難以相遇,不同族群間的連接帶也完全找不到其他個體,「牠們只是把自己活好,有沒有機會往外拓展的可能性?目前為止是很少的。」
當地的柴棺龜沒有與其他族群交流的可能性,未來也難有新族群補注復育,「如果發生大規模開發事件,或者今天颱風來了、土石流整個淹掉,這30、50隻沒了就是沒了。」正因如此,柴棺龜的保育重點是保住現有區塊,而非寄望於開發後的生態復育。
研究人員直言,焚化爐施工期長、干擾範圍大,若再加上新闢道路及未來大量垃圾車進出,「它的外溢效應不會只有7.5公頃」,也可能危害周遭更多農民耗費心力營造的生態田區,「我們覺得很可惜,好不容易有一個我們覺得適合的棲地,然後有這樣完整的大面積,然後它要消失了。」

最後的最後,生態復育有可能嗎?
族群重建有無可能?研究人員指出,2007年湖山水庫開挖,水庫管理局委託學術單位進行食蛇龜族群移地復育,研究團隊跟怪手的速度賽跑,最後移出180隻食蛇龜,野放至北邊的林內。近年,生多所、雲林湖山水庫人文生態發展協會正在努力著,讓龜重回水源保護區,重建野外可存續的族群。但研究人員也擔心,名間焚化爐一旦闢建,多年後恐無同樣機會保有相對完整且少有干擾的棲地。
鳥嘴潭則是一個借鏡,南投草屯的鳥嘴潭人工湖開發後,研究人員指出,當地可供許多野生動物棲息和活動的水圳溝渠、辮狀水系、高灘地「幾乎全部不見」。雖然龜類仍可以在人工構造物上曬太陽、在蓄水池裡游泳,但產卵時就必須冒著風險離開,長距離移動過程中可能掉進三面光溝渠出不來、可能被路殺、被遊蕩犬捕食,或根本找不到產卵的地方,龜卵直接在母龜體內消化吸收,喪失繁衍下一代的機會。
何況,柴棺龜或許有生態給付服務護持,「就算把這些柴棺龜都撈出來、往旁邊放,但其他物種呢?
大龜原來有名字 在開心農場當公民科學家
這天下雨,新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賜美戴著斗笠,興沖沖踏進田裡。他種了火龍果、釋迦、芭樂、仙桃、咖啡、肉桂共18種作物,放任雜草自由生長,草有時候太長,就進田簡單除一下——一切的「不努力」,都是要讓野生動物有地方住。
羅賜美家門口的「開心農場」是柴棺龜友善農地之一。符合生態給付計畫的友善農地不放除草劑、毒鼠藥,作物符合藥檢規範,且不使用刀片型除草機,並營造至少15~20公分的草相。

羅賜美說,早在20年前,他就在田裡發現一隻大龜,去年跟著新民村加入生態給付行列,上了保育研習課程,羅賜美才知道,當時的大龜很有可能就是柴棺龜。
帶著手機在村裡找龜、通報有龜出沒,是柴棺龜巡守隊的日常。有村民了解,過去不被重視的柴棺龜、斑龜等村中常見龜類,都是亟需保育的物種,「有次我們講完,就有農民在晚上打電話來,說看到龜在散步。」研究人員說。
「我本來就喜歡拍照,但是我以前不會去記錄這是什麼東西,現在我會拍到愛自然裡面。」喜歡拍照的羅賜美,時常與巡守隊結伴到社區找龜,更在社區學會使用「愛自然」App(iNaturalist),辨識、記錄各種不同生物,成為熱血的社區公民科學家。
焚化爐的環評前公開說明會時間目前仍未明,但據了解,國產署土地的有償撥用已進入最後程序。開發進度持續推進,對於這些棲息在田間的柴棺龜,以及其他野生動物來說,時間已經不多。
最新生活新聞
-
-
鏈結並解決真實需求 朝陽景都系榮獲人本環境競圖首獎
(10 分鐘前) -
南市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市長黃偉哲偕親師生一起守護兒權
(10 分鐘前) -
高雄郵局跨界合作推好味獨享包 健康甜點融合注音收納新特色
(12 分鐘前) -
勞動部調查:113年新鮮人月薪平均3.7萬元
(1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