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彼桑拉返,看見傳統現代交融的布農豆豆班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座落在玉山山腳,這裡的田除了一片綠意,如果定睛細看,會發現綠葉底下藏著五顏六色的豆莢和作物,如拼布般低調錯落其中。這是當地「布農豆豆班」保留的傳統作物痕跡。
百年前,卓溪鄉多個部落因國家政策被迫從山上遷移到平地,水稻成為部落經濟作物。男人成為稻農,女人則努力爭地,在周遭小塊菜園、水田旁的畸零地、田埂,撒下祖輩留下來的種子。在這方小天地,他們傳承布農族和大自然共處的精神,也成了如今面對氣候變遷的一線生機。

流淌在布農血液中的豆豆
布農豆豆班的長輩胡玉英(Tina Muua,Tina為當地布農族對女性長輩的尊稱),捧著前幾天在田地撿來的一窩鵪鶉蛋,和自己種的Mumu豆並排。「這個叫『Mumu豆』,Mumu就是布農語『鵪鶉』的意思,它的花紋就跟鵪鶉蛋一樣。」鵪鶉豆是布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物,會與排骨一起煮,或者加進甜湯。
胡玉英是布農豆豆班資深耆老,見證過早期祖先在山上,如何巧妙運用自然環境,在不用農藥化肥的情況下餵飽一家人,也為野生動物留口飯。定居平地後,她也在自己的小菜園實踐著長輩的智慧。
布農族是生活在高山的民族,主要糧食作物為小米,然而山上土地取得不易,他們會充分利用周遭畸零地,種植各式各樣豆類。在日治時期政府為方便管理,將布農族遷到山下,轉種水稻;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因保育政策,限制族人利用山林。但許多部落仍不放棄傳統,保留各式豆豆種子。
2014年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在卓溪南安部落推廣種植有機水稻,見到長輩們的保種庫驚為天人,後來在2018年起也與林業與自然保育署合作,組織以女性為主的「布農豆豆班」,目前約10多人,僅一位男性,成員分布在卓清村的南安、清水、卓樂等部落。
2、30種作物分散風險,用大自然力量抵擋天敵
走進Tina的菜園得有高超的踮腳技巧,因為地上看似無序的雜草,都可能是他們精心種植的作物。胡玉英翻開玉米的葉子,一株株蕗蕎露出頭來,再仔細一看,蕗蕎外擴的葉子底下還藏著大鵪鶉豆的豆莢,「這樣鳥兒就不知道裡面還有豆,不會被吃了。」胡玉英說,這些作物需同時種下去,豆子要躲在裡面,種傳統的黑芸豆也是同樣道理,草必須愈高愈好,遮蔽動物的視線。

另一位Tina高秀琴(Uni)的小米田裡,植株中間不時出現冒出頭的地瓜葉,「我們會在小米田中種地瓜,但不能只整齊種一行或連排種,因為這樣老鼠就會知道,連排吃掉。」這樣的欺敵戰術也讓地瓜成功躲過老鼠毒手。除此之外,小米在上半年採收,下半年輪到地瓜,確保部落全年糧食無虞,一分地可以種2、30種作物。

慈心基金會花東區專員詹于諄長期在當地陪伴豆豆班,一再被族人的智慧震懾。「我剛進去田區也覺得亂亂的,看不懂。」她笑著說,至今仍常常不知他們到底種了多少作物,每次來都有點不同。Tina種每樣植物都有他們的道理,例如冬季12月、1月、2月種黑芸豆,因為黑芸豆的葉子較薄較耐寒。而水稻田埂旁的「八月豆」則有固氮效果,多樣化的植物種類也能吸引不同動物,降低福壽螺蟲害。
結合日式料理,迸出布農豆豆新滋味
布農族稱住家旁的菜園為Pisanglavan(彼桑拉返),雖然隨著時代變化,菜園現在不一定完全靠近住家,但族人仍努力實踐過去的精神,甚至重現中斷數十年的換工模式,慈心基金會也協助建立年輕人跟著長輩學習的「接傳人制度」,吳紹琪就是其一個學徒。
7年前為了照顧病父,吳紹琪離鄉30年後重返,眼見母親整天趴在地上除草,周遭的長輩也一個個認真種田。她除了跟著種,也嘗試用自己的烹飪專長,為傳統作物找出新的利用方式。
傳統上,布農族豆豆多半放入湯中與肉一同熬煮,以中和油脂和腥味,或煮成一鍋甜湯。不過曾在日本工作、學習日式糕點的吳紹琪觀察,日本其實也有非常多種類的豆子,風味各異,他們會將豆子做成甜點,「那我何不用族人的豆子試試看呢?」
她以傳統樹豆做成外皮,內餡用白腰豆熬煮,製成日式糕餅,微甜綿軟,保有一股奶香。她解釋,樹豆是布農族家戶必備作物,所以一開始就先發想這個食材,樹豆的味道較嗆,白腰豆則有股奶香,剛好可以中和味道。

另一道由苧麻、白腰豆製成的餅乾更是一絕。吳紹琪近年努力學習傳統苧麻編織,卻發現編織只取苧麻中間纖維,葉子都被丟棄,相當浪費。熱愛抹茶的她靈機一動,試著將葉子曬乾,磨成粉,竟意外發現有類似抹茶的香氣。後來,她將兩者結合成餅乾,以苧麻的綠和白腰豆的白,模擬清水部落著名的石礦蛇紋岩,色香味俱全。

除了做甜點,她也用當地、當季食材設計了一系列菜單,例如以產量較豐的黑芸豆和豆腐捏製成丸子,裹粉炸成口感香氣十足的布農脆丸,還搭配在地人的藤編藝品作為食器,結合日本的細緻美學,與在地的風土智慧,將傳統風味餐提升到另一個境界。布農豆豆班常有外面社區慕名參訪,吳紹琪設計的菜單,每每技驚四座。
氣候變遷下,學習布農族種植智慧
努力近十年,布農豆豆班漸漸打響知名度,獲得鄉公所和參訪客人的支持,回流購買農產品,不過在去年,卓溪鄉遭受比2009年八八風災更嚴重的土石流,康芮颱風將山區開膛剖肚,大量土石沖進住家和田地,連豆豆班集會的傳統屋都被吹垮。
就在族人們忙著清裡家園之際,原本高秀琴田間被颱風掃到趴地的「八月豆」,竟悄悄站了起來。「當時颱風把葉子都吹光了,我還以為他們都死了,沒想到生命力這麽強。」
高秀琴說,這次因人力不足,也想測試產量,以往2、3月種,11月收,改試著8月種種看,4月收,沒想到颱風來時,反而因豆子還沒有很高,只有葉子被吹掉,如果是2、3月種的就會全滅。
在極端氣候日益嚴重,農損災害頻繁的當代社會,布農族上百年與環境互動的智慧,意外回應了各國倡議的「韌性(resilience)農業」,不求人定勝天克服氣候困難,而是降低衝擊,增強回復力。如同被颱風吹垮的豆豆班傳統屋,今年在族人迅速分工合作下,不過15天,就用柳杉、竹子和芒草重新搭起。
最新生活新聞
-
-
Disney+《安道爾》本週完結篇最磅礴大戰一觸即發
(1 小時前) -
防彈裝備驗收重大違失 監院糾正警政署、移民署等機關
(1 小時前) -
台鋼雄鷹「南人祭」登場 魚饌食跨界應援推超人氣「多多魚脆條」
(1 小時前) -
大台北午後雷陣雨 南部高溫飆36度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