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空品政策白皮書 2030年PM2.5目標降至10微克
環境部今(16)日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宣示PM2.5年平均濃度要在2030年減至10微克。環境部長彭啟明強調,本次改革以「健康為本」設計政策,納入民眾生活常見的空污危害,例如煞車皮磨損、工地機具等,未來規畫要納管。針對PM1.0,環境部則表示正在蒐集資料,不排除加入管制。

環境部發布空品白皮書 建立「健康為本」政策
環境部每四年修訂一次「空氣污染管制方案」。在第2期(2024~2027年)方案到期前,環境部預先準備「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作為下一期方案的參考依據。環境部今日召開記者會,對外公布白皮書內容。環境部長彭啟明在會中宣示,PM2.5每日平均濃度目標,2030年要降至每立方公尺10微克,2035年降至8微克。
彭啟明表示,環境部已舉辦多場公民咖啡館、線上「好空氣許願池」蒐集民眾意見,本次政策白皮書希望能「由下而上」建立制度。他表示,民眾空污意見中有27%聚焦交通、20%聚焦生活逸散、23%聚焦工業污染,顯示大家關注的議題,有半數和生活排放有關,「每個人都是空污的貢獻者,但也是受害者」。
環境部強調,本次是以「健康為本」來設計新空品政策。彭啟明舉例,像是在家烹飪開個瓦斯、燒個菜,PM2.5、VOCs就飆高,很容易影響民眾健康;公車停靠、車輛怠速也容易讓區域PM2.5濃度飆升,這些都是民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空污危害,過去卻很少被納管。

擬修《空污法》等26項法規 剎車皮、輪胎磨損也要納管
根據白皮書,環境部未來將精進AQI小時防護的計算方式,強化室外空品預警,空品維護區也將擴大至校園、醫院、住宅區、戶外市場等。交通方面,未來將建立老舊煞車皮及輪胎磨損的空污排放監測及管制措施,並持續加強管理車輛路邊怠速。
針對固定污染源,目前73項有害空氣污染物(HAPs)中優先納管22項,未來將擴大管制項目,環境部也將開始調查大氣中PFAS的傳輸機制和影響;逸散污染源方面,環境部則預計納管營建機具,從過去的自主管理標章或環評要求,提升為法規直接管理。
環境部盤點,未來將修訂或新增26項法規,包括《空污法》、固定污染源有害空氣污物排放標準,以及餐飲業、室內空品、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相關規定。

PM2.5管制入深水區 學者建議也納管PM1.0
大氣司司長黃偉鳴表示,台灣2010年代初期的PM2.5濃度是每立方公尺24微克,「當時目標2020年要達到15微克,各界都不看好」,但現在更低,已降至12.8微克。這也顯示PM2.5的改善「進入深水區」,要降到10或8微克,未來將面臨更大挑戰。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陳裕政強調,要更進一步減少PM2.5濃度,必須關注空氣中更小微粒的貢獻,它們可能來自揮發性有機物、二次氣膠,以及PM1.0。他強調,過去人們常關注PM2.5對心血管的影響,但奈米級的PM1.0更可能深入人體神經系統,造成健康危害。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能暉指出,歐盟、美國、日本等目前都已準備對PM1.0制訂管制標準,白皮書雖有初步提及PM1.0的危害,但還待環境部真正納管。黃偉鳴說明,部內正進行相關背景調查累積科學證據,例如車輛老舊煞車皮磨損的「非尾氣排放」,就可能是PM1.0的重要來源,未來會對此訂定相關管制標準。
最新生活新聞
-
-
《國樂飄揚‧漫遊山城》音樂會 4縣市5團隊奏出悠揚音樂饗宴
(29 分鐘前) -
高副市長李懷仁主持龍舟點睛 162隊爭奪龍王寶座 總獎金120萬
(31 分鐘前) -
臺東千人舞藝觀摩登場 近千舞者熱力全開
(33 分鐘前) -
台籍老兵許昭榮自焚17週年 高史博追思悼念
(3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