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引導綠島陸蟹媽媽過馬路 生多所防路殺研究登國際期刊
夏季是綠島的旅遊旺季,同時也是陸蟹的繁殖季節,大腹便便的母蟹們必須穿越環島公路,前往海岸釋幼,而這個過程往往因人的不注意而發生憾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受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在綠島展開防止陸蟹路殺的研究計畫,該計畫以水管做成陸蟹用廊道,成功減少陸蟹道路死亡事件,顯著降低路殺率,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

生多所發布新聞稿指出,該研究於2022及2023年的陸蟹繁殖季節(5~9月),於綠島環島公路石朗至龜灣的路殺熱點區域進行試驗。研究人員運用道路下既有連接山側和海側的涵洞(又稱暗渠),在周邊安裝簡易的引導設施,導引陸蟹安全過馬路,順利下海釋放幼蟹。
研究涵洞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設置位置一側為草地,另一側為擋土牆直壁,在試驗上運用不同的引導設施來進行測試。草地的一側,研究人員將PVC水管(直徑10 cm;縫隙高度5公分)埋設在路邊,鄰接涵洞口的位置,則使用透明水管(直徑10 cm),以方便觀察陸蟹的使用情形。在擋土牆直壁這一側,則將PVC水管(直徑10 cm)剖半後緊貼牆壁,引導螃蟹往低處的涵洞走。對照組為既存的涵洞,未加任何引導設施。

研究團隊於2022~2023年共進行54次調查,其中2022年進行29次,2023年進行25次,兩年陸蟹總觀察數量高達1833隻次,結果顯示,兩種綠島的主要陸蟹——奧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和短腕陸寄居蟹(Coenobita brevimanus)利用引導設施的比率,實驗組皆顯著高於對照組。
在整體路殺率方面,2022年實驗組為8.5%,對照組為26.8%;2023年實驗組為12.1%,對照組為32.1%,所有數據均表明,實驗組的引導措施顯著降低陸蟹的道路死亡率,尤其是奧氏後相手蟹,證實運用該簡易引導設施,能有效減少陸蟹路殺率。

生多所在論文中也提出後續的改進建議,包括擴增PVC管的直徑以提高通風、改善PVC管與涵洞的連接,並清理通道中的障礙物;未來還會考慮於涵洞海側開口設置適當的引導設施,促進陸蟹順利返回山側的棲息地。
生多所呼籲,除了設置警示標誌外,還需加強對民眾的教育,讓民眾了解如何保護下海釋幼的母蟹,並提高對陸蟹生態的認識。該研究已於3月26日於線上公開。


最新生活新聞
-
-
海洋委員會舉辦第6屆國家海洋日活動發布會
(4 小時前) -
陳其邁:補助款刪減52億對高雄很不公平
(4 小時前) -
南市軍人服務站王健源顧問端節敬軍 慰問國軍官兵
(4 小時前) -
2025/05/21 空氣品質說明(22:00)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