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2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保護區成底拖網熱點 五大環團狀告法、德、義三國

底拖網以巨大漁網如同推土機般橫掃海床,不僅摧毀海底生態,更擾動海床釋出大量碳排。五大環境團體近期向歐盟提出法律申訴,指控法國、德國及義大利放任使用破壞性漁法,「嚴重且系統性地疏於保護脆弱海洋生態系」,在即將於6月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前夕引發關注。




海洋保護區成底拖網熱點 五大環團狀告法、德、義三國


一艘船隻正拖行底拖網前行。圖片來源:Stephane Lesbats/Wikimedia Commons(CC BY 4.0)


歐盟1/4沿海地區 海床棲地生態可能已喪失


底拖網捕撈(bottom trawling)是一種破壞性漁法,使用超大型、大至可以容納10架波音747的漁網,沿著海底拖動捕撈魚類和其他海洋物種,無情摧殘沿途生物及其棲地。此外,因為無差別捕撈,高達75%被底拖網意外混獲的海洋生物,最終會遭到丟棄。


儘管如此,底拖網在世界各地仍持續存在,甚至頻繁出現在本應是海洋生物安全避風港的區域。北歐的海洋保護區(MPAs)就因使用底拖網捕魚,導致鯊魚、魟魚、鰩魚等脆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的數量隨之下降。


根據統計,義大利有44%、法國77%以及德國高達85%的海洋Natura 2000保護區都有這類捕魚活動。估計歐盟高達1/4的沿海地區,海床棲地可能已因此受損、喪失生態。


「底拖網捕撈正在摧毀歐洲半數以上本應受法律保護的海洋生態。這不僅是種環境治理失衡,更是經濟政策上的失敗,」國家地理學會駐地探險家薩拉(Enric Sala)直言。


五大團體狀告歐盟 盼引輿論關注


環境正義基金會(EJF)、地球客戶(ClientEarth)、藍色海洋基金會(BMF)、水域保護組織Défense des Milieux Aquatiques(DMA)以及「德國環境行動」(Deutsche Umwelthilfe e.V., DUH)五大團體近期聯合狀告歐盟,控訴法國、德國及義大利違反歐盟法律,呼籲歐盟執委會啟動違反程序(infringement procedure),並將此案提交至歐洲法院審理。


這次申訴聚焦於歐盟Natura 2000保護區網絡中的15處海域,大量證據顯示,這些本應受保護的水域,正不受控的以工業規模進行底拖網捕撈,破壞珊瑚礁、海草床與沙洲等敏感棲地,讓保護區形同虛設。EJF指出,過去五年來,法國的海洋保護區每年記錄到約20萬小時的底拖網作業。


歐盟漁業組織總會(Europêche)對申訴表示遺憾,認為是否禁用底拖網應以具體區域的影響評估來決定,不該一體適用,此舉「無視了不同水域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反而會對糧食主權造成重大影響。




海洋保護區成底拖網熱點 五大環團狀告法、德、義三國


一艘拖網漁船在墨西哥灣北部作業。Google Earth的影像清晰可見,底撈網將海床大量的沉積物帶起。圖片來源:SkyTruth Galleries/Flickr(CC BY-NC-SA 2.0)


《法新社》報導,根據歐盟法律,歐盟執委會可以依投訴評估是否要對相關成員國祭出法律行動。儘管外界普遍不看好歐盟會因此採取積極作為,但這起訴訟已成功在下個月聯合國海洋大會登場之際,引發輿論關注。主辦方法國能否以身作則,引領全球海洋保育行動,也成為焦點。


研究:歐洲每年因底拖網損失逾3700億元


《國家地理》報導,薩拉等人近期的研究顯示,底拖網漁法雖然能創造工作機會、捕撈漁獲提供人們蛋白質且帶來收益,但成本遠超過利益——歐洲各國政府每年花費約13億歐元(約新台幣441億元)補貼底拖網捕撈,幾乎抵銷了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價值。事實上,如果沒有補貼,部分國家的底拖網漁法甚至沒有利潤可言。


「整體來說,底拖網捕撈每年帶給歐洲社會的淨成本在3.3億~110億歐元之間(約新台幣112億~3737億元),主要是因擾動海底沉積物、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帶來的社會成本。」研究第一作者米拉奇(Kat Millage)指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