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8-15 | 環境資訊中心

手持電風扇——從溫網討論度最高的配件 到快科技的環境代價

今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英國正值熱浪來襲,開幕日32.2℃高溫,創下溫網有史以來新高紀錄。觀眾席上的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等名人手裡握著小電風扇,被鏡頭捕捉下來,成為話題主角。但當夏季過去,明年凱特布蘭琪還會拿著同一支手持電風扇出現在螢光幕上嗎?或許無法確定,但隨著氣溫連年攀升,手持電風扇這類「快科技」(FastTech)產品的需求正在急遽攀升。


手持電風扇——從溫網討論度最高的配件 到快科技的環境代價


隨著氣溫不斷飆升,民眾對手持電風扇的需求也快速上升。照片來源:Material Focus


數字背後的真相:「快科技」廢棄物驚人現況


英國環保組織Material Focus執行董事巴特勒(Scott Butle)表示,「我們有了快餐,後來出現了快時尚,現在又有了快科技。它們便宜、很容易買到,但最終都會被扔進垃圾桶。」


常見的快科技產品有行動電源、充電線、日落投影燈、夜光馬桶蓋、迷你卡拉OK機、LED 氣球燈。產品品質一般、容易損壞,不難想見,很少人會選擇送修,還不如再買一個新的。Material Focus指出,英國每年丟棄約5.8億件快科技產品,相當於每週丟棄1000多萬件,或每秒丟棄19件——連看完一則短影音的時間都不到。


如果單就迷你電風扇的數據,英國消費者在過去一年購買了710萬台迷你電風扇,已有超過350萬台被丟棄或遺忘在某個角落。


由於購買便利、價格低廉,消費者能夠毫不猶豫購入,加上社群推波助瀾,造就了一次次的衝動購物。搭配季節更迭,從夏季迷你風扇、到冬季的發光聖誕毛衣,快科技產品的銷售量在近兩年已大幅翻倍。從2023到2025年,英國的快科技產品就增加了25%(5.89億件),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可以舖滿超過2270個足球場。




手持電風扇——從溫網討論度最高的配件 到快科技的環境代價


許多民眾家中常有用不到的閒置電子用品。示意圖。照片來源:Material Focus


從歐洲到東南亞,快科技回收難題與環境污染


無獨有偶,快科技的大風吹向了越南,電商平台上充斥廉價的迷你電風扇、充電器、無線耳機。據統計,越南每年產生9萬多噸電子廢棄物,其中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迷你電風扇和行動電源。然而,越南目前僅有15家廠商獲得電子廢棄物回收許可,每天的處理量能只有0.5~3公噸,相較於電子廢棄物產生的速度,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此外,電子小物大多採用整合設計,直接將鋰電池黏在塑膠外殼上,使得回收難度大增。在河內從事回收工作的陳文南(Trần Văn Nam)向《越南新聞》(Vietnam News)表示:「把鋰電池從小型電子設備中分離出來,是非常困難且成本高昂的一件事。所以許多小規模回收工廠把銅材拆出來之後,就把電子產品丟棄或焚燒。」


有限的回收能力不僅錯失了回收銅、金或鋰離子等金屬材料的機會,也帶來環境污染問題。例如,鋰電池若未妥善處理,可能會引發火災、爆炸,以及讓鉛、汞、戴奧辛等對生物有害的化學物質,滲入土壤和水源。


我們能做什麼? 消費者與政策的雙重行動


快科技的製造商和品牌商大多是「雜牌」,而電商平台上的小賣家意圖薄利多銷,只管銷售量,不在乎售後責任。快科技帶來的環境衝擊,需要從消費端和政策端雙管齊下。


消費者行動指南:



  • 買前三思,理性消費: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酷東西?我會使用它多久?下單前,也可以花幾分鐘做點別的事情,喝口水、走一走,讓腎上腺素平息下來,再想想:有沒有更耐用的選項?是否可以借用?買二手?或許就在這幾分鐘,會回想起自己的抽屜裡早就有個已經塵封的替代品。

  • 選擇品質較好、負責任的品牌:選擇願意負起產品維修責任,或者願意改善產品設計,使產品容易拆解及回收的品牌。

  • 延長使用、好好回收:當產品真的不再需要的時候,送給朋友、捐給非營利組織;故障時,看看是否可以修理它;丟棄時,將它們送到專門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點,而非丟進垃圾桶。



  • 手持電風扇——從溫網討論度最高的配件 到快科技的環境代價


    許多國家設有工具圖書館(Tool Lending Library),讓民眾得以自己維修。圖為美國加州的奧克蘭工具圖書館。照片來源:Mx. Granger/Wikimedia Commons


    政策面改革:



  • 提高回收便利性:推動更完善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在住宅區、超市和購物中心,廣泛增設電子廢棄物回收點,提升電子產品的回收率。

  • 制定「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透過更有約束力的法規,要求製造商負起回收與處理責任。例如:越南《環境保護法》要求生產和進口電池、蓄電池、電子設備的企業負責收集、回收產品,或者出資支持回收行動。

  • 推動「維修權」:加拿大、美國多個州,都立法通過「維修權(Right to Repair)」,要求生產者提供維修資訊,讓消費者可以容易取得零件與維修相關資訊。


  • 包含台灣在內,各國的公民發起了「維修咖啡館」和「工具圖書館」,推動電器維修、再利用和借用服務。改變永遠都在發生,在快科技產品成為低門檻的消費時,或許我們可以讓延遲享樂、有意識的消費成為一種選擇——選擇心態上的富足和主控感,而非習慣於快速、便宜地滿足新奇的需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