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漸減的年代 宮廟如何與時俱進?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一樓的小販部牆上寫著:「本宮即日起,為響應節能減碳,維護空氣品質,只提供台灣本土出品的手工製香品。」
環保署(今環境部)於2017年推動減香、減金、減炮之「一尊三減一目標」。福德宮全面封爐,走得比減香政策還前面。對宮廟而言,香金不僅是信仰象徵,更牽涉到營運模式。在信仰與環境之間,宮廟如何走出一條守護文化又兼顧環保的路?

烘爐地福德宮與三峽祖師廟:為鄰里環境減香
「我廟裡快20年沒有燒金紙」。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總幹事表示,當初封爐主因是燒金紙產生大量煙塵,影響鄰近地區的空氣品質,加上附近居民反映停附近的車輛,短短幾天便落滿灰塵。因此,2007年福德宮管理委員會決議停燒金紙。「金紙收入是個很大的收入,所以很多的廟都會覺得我們要做這樣的決定,他們很驚訝就是了。」也有中南部來的香客,看到廟方不燒金紙,「就覺得奇怪,要再帶金紙回去。」
那香呢?總幹事表示,福德宮不靠燒香作為收入來源,北部多家廟宇近年也已減香。但是,考量香為溝通神明的媒介,因此選擇使用品質更好的香品,並不再接受香客捐香。
「我們委員大概都有共識,只要這種東西對身體不好,你如果有這種東西⋯總是對身體不好。」「我在想這樣大部分人也都能夠接受」,總幹事說。就連山腳下的香金店,也逐漸從抗議轉為接受。

正值暑氣蒸騰的三峽老街,清水祖師廟湧進大批人潮。清水祖師廟的金紙原本是每一種都燒100張的「燒足百」,後減為每種50張,再減至25張,兼顧儀式感與實際運作。這樣的改變在10多年前曾引來信徒反彈,認為「不夠誠意」。
清水祖師廟總務組長劉金達表示,早在政府減香、減金政策推行前,清水祖師廟即強調以誠意參拜為本,不鼓勵信眾大量燒金紙。他表示,廟方須綜合考量現代社會的環保意識與設施壽命,例如舊式金爐是鋼筋架構,金紙一燒太多、溫度過高,鋼筋就會彎曲變形。

還有信眾反映,住家屋頂容易堆積厚重灰塵,每三至五年需清掃一次,甚至飄落至三峽老街一帶,引發鄰里關切。這些都促成祖師廟董事會全面改用環保金爐的決定。祖師廟有四座香爐,過去每爐三枝香,如今也減為一枝香。

全台香火最盛廟宇也減少燒香
雲林北港朝天宮是全台香火最盛的廟宇,據觀光署統計,2024年遊客高達987萬人次。北港朝天宮何總幹事指出,相較於台北行天宮屬於「文廟」,北港朝天宮則為「武廟」,其他廟進香團進香時皆會保留儀式,「所以香就不會斷掉。」
不過,面對環保意識抬頭,朝天宮仍從善如流,在十多年前將三柱香改為一炷,金紙數量與種類全面簡化,採用環保金爐搭配集塵與灑水系統,有效減少空氣污染。廟方強調,決策皆由董事會共識推動,信徒接受度高。
從信仰中心到地方文藝館
劉金達觀察,北部有多間大宮廟施行減香、減金,「並不是因為這件事對誰都簡單」,而是因為大廟本身比較有資源、有餘裕做出改變。「反過來講,那些規模較小、較依賴金紙收入的廟,如果政府沒有強力介入,他們就很難主動配合減金政策。」
雲林科技大學台灣寺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謝瑞隆認為,台灣宮廟發展正面臨日漸兩極化。在過去,傳統的莊頭廟、宮廟與當地居民之間有著緊密連結。聲名遠播的大廟信眾絡繹,地方小廟則因青壯年人口外移、經營困難,需提早關門,以節省人事與水電開支。20年後可能成為無人問津的蚊子館,出售廟宇更時有耳聞,跌破大眾對宮廟運營資本豐厚的印象。

謝瑞隆指出,宮廟功能不只是祭拜,更是地方、家鄉意識最重要的節點,宮廟轉型已是台灣無可迴避的課題。 面對宮廟轉型,清水祖師廟走出自己的路。
劉金達說,廟方將打造新的空間,設有會議室、演講廳、文物保存室與圖書室,作為三鶯地區信眾的文化與學習基地。除展示木雕、石雕等工藝精品外,也會聘請講師進行導覽與課程,介紹祖師公的歷史與文化,提升在地學子的文化素養與信仰理解。
最新生活新聞
-
-
雲林榮服處結合南分署徵才 助中高齡就業
(10 分鐘前) -
106歲榮民林占春爺爺紀壽 基隆榮服處歡喜慶生
(17 分鐘前) -
2025玄華元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聚焦智慧創新與教育永續
(21 分鐘前) -
強化路口停讓 新竹區監理所攜手桃園遊覽車公會營造更安心運輸環境
(2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