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9-19 | 環境資訊中心

候鳥旅途不平安 救傷主因為肉毒桿菌中毒、車輛撞擊次之

台灣為東亞候鳥遷徙樞紐,然而鳥隻的旅途並非一路平安。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2013~2024年救治335隻候鳥中,以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為最,其次是遭車輛撞擊。生多所提醒,為保護候鳥安全,不論是行經棲地減速慢行,或是發現受傷候鳥盡速通報救傷單位,民眾參與都是關鍵。



候鳥旅途不平安 救傷主因為肉毒桿菌中毒、車輛撞擊次之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2013~2024年候鳥救傷原因前十名。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野生動物急救站 提供



候鳥旅途不平安 救傷主因為肉毒桿菌中毒、車輛撞擊次之


黑面琵鷺肉毒桿菌毒素中毒,進站時精神沉鬱、張口呼吸。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候鳥肉毒桿菌中毒案例最多


每年9~10月,包含紅尾伯勞、灰面鵟鷹、黑面琵鷺等候鳥紛紛現蹤台灣,然而他們的旅途並不安全。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2013~2024年間,共救治58種、335隻候鳥。


生多所發布新聞稿,候鳥救傷以肉毒桿菌毒素中毒占比最高,且107隻救傷案例中,有105隻為黑面琵鷺,經施打抗毒素血清及進行支持療法,最終80隻康復重返野外。然而生多所表示,抗毒素血清昂貴且數量有限,目前僅能優先使用在瀕臨絕種保育類的黑面琵鷺身上,尚無法廣泛施打於所有中毒鳥類,因此了解致病原因並執行相應的棲地管理,才是解方。


生多所說明,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是常存在於土壤與水域的厭氧菌,在低氧、高溫、富含腐敗有機質的環境中,細菌會大量繁殖進而產生神經毒素,水鳥若誤食受污染的食物或生物體,將出現弛緩性麻痺甚至死亡。


生多所解釋,當濕地出現大量死亡魚類或腐爛植被,加上降雨減少、水位下降、含氧量降低,極易引發疫情,若未及時處理,鳥類屍體的堆積又會成為新的毒源,形成惡性循環。生多所表示,政府部門與在地保育團體及動物救援單位,每逢候鳥季前便會展開棲地巡查,一旦發現異常,會及時進行屍體清除、水質改善等措施,並同步啟動救援機制。




候鳥旅途不平安 救傷主因為肉毒桿菌中毒、車輛撞擊次之


受車輛撞擊導致右側肱骨閉鎖性骨折的遊隼,經獸醫師麻醉進行醫療處置當中。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車輛撞擊也成候鳥救傷主因


生多所統計,救傷原因第二名為撞擊。12年來,共有85隻候鳥因撞擊來到急救站,其中52.9%(45隻)為車輛撞擊,24.7%(21隻)為撞擊玻璃,最後分別僅有24.4%與52.4%的個體重返野外,整體野放率並不高。


不僅鳥類,哺乳類與爬蟲類亦深受車輛撞擊所害。生多所表示,所有因車撞救治的動物,順利野放的比例僅22%,凸顯此類事故的高致死風險,因此交通安全不僅關乎人類,更與生態保育緊密相關。


生多所建議用路人,進入候鳥頻繁出沒的區域時,減速慢行、留意路況是最直接的保護行動。若不幸撞到動物,更應適時救助、妥善處理並通報相關單位,共同守護生態安全。




候鳥旅途不平安 救傷主因為肉毒桿菌中毒、車輛撞擊次之


黑腹燕鷗遭到車輛撞擊,造成左翅掌骨組織壞死,最終面臨安樂死。圖片來源: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野生動物急救站提供


2025年世界候鳥日(5月及10月的第2個星期六)以「讓天空暢行無阻:保護候鳥的遷徙之路」為主題。生多所提醒,面對候鳥遭遇的威脅,跨部門合作及民眾參與成為關鍵。民眾若發現疑似受傷或行為異常的候鳥,應避免直接接觸,並儘速通報地方主管機關或野生動物救傷單位,以利專業人員安全處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