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 洪水沖斷大橋、71人受困
[9/24更新]根據消防署,截至24日上午8點,共有14人死亡、124人失聯。
強颱樺加沙為花東帶來超大豪雨,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今(23)日下午2點30分左右溢堤,大量洪水沖往下游,造成光復、萬榮、鳳林等地淹水、馬太鞍溪大橋崩塌。截至下午5點,約有71人受困、2人失聯,消防署已展開救援。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表示,目前觀測到的淹水範圍與事前模擬、預先撤離的範圍大致相符,由於洪峰未過,呼籲民眾維持避難措施,不要輕易改變現狀。

堰塞湖四成蓄水沖往下游 馬太鞍溪橋斷橋
23日,強颱樺加沙為花東帶來超大豪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水量逾8600萬噸,並於下午2時30分壩頂溢流,大量黑褐洪水與土砂沖往下游,台9線馬太鞍溪橋瞬間被衝斷,洪水沿著台九線灌進光復市區,台九線沿線地區積水高度將近一層樓,主要影響光復、萬榮、鳳林,商店、民居泡在泥流中,車子亦沖到田裡。根據新聞畫面,有光復鄉民被洪水圍困,只能站在車頂、或手抱路燈桿柱,等待救援。
經由監測數據估算,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30分鐘,水位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內政部長劉世芳在記者會上表示,溢堤後壩體開始遭到洪水快速沖刷,至3時30分,壩體已下切33公尺,此後水位監測儀器訊號就中斷,預估堰塞湖將近40%蓄水已向下游釋放。
被洪水沖斷的馬太鞍溪橋全長約1084公尺,橋寬14公尺,是連接鳳林鎮與光復鄉的重要橋梁,6年前才完工通車。

早在22日,氣象預報花蓮山區累積降雨量會達500~800毫米,評估馬太鞍溪堰塞湖會溢流,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於當日早上啟動強制撤離,光復、萬榮、鳳林共1837戶逾8500人,大部分是用垂直避難的方式,一部分是用依親的方式,少部分是用到安置的方式。
馬太鞍溪因7月中旬的薇帕颱風崩塌,形成堰塞湖,滿水量可達9100萬噸,規模超過一座南化水庫。堰塞湖面積持續擴大,從8月上旬的47公頃,增至現在的137公頃,溢流前蓄水量已逾6600萬噸。8月中楊柳颱風襲台,下游居民就已曾預防性撤離。
溢堤致71人受困、2人失聯 內政部:第二波洪水來前勿移動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內政部長劉世芳,於23日下午5點偕同經濟部、交通部、國防部,共同說明馬太鞍溪堰塞湖的溢堤狀況及應變措施。農業部說明,今年7月底已成立專案小組,長期監控馬太鞍堰塞湖,該湖警戒水位為海拔1139公尺,原預計上午8~10點就可能達到警戒水位。但因山區降雨趨緩,延至下午2點30分左右溢堤。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1日下午即召集研究團隊模擬可能淹水範圍,決定預防性撤離。截至記者會時間,有71人受困、2人失聯,消防署共接獲66件報案。
劉世芳強調,溢堤後會有兩次洪水波,截至記者會前第一次已經通過,預計還會有第二次。他特別強調,「不管是依親、收容,或是在宅垂直避難,都不要輕易改變現狀。」

最快明早重建復原 水利署優先補潰口
劉世芳表示,溢堤洪水並非清水,民眾上傳網路的淹水影像,其實是夾帶大量土砂淹。何時開始投入人力恢復家園?他強調截至下午5點,第二波洪水還沒有完全離開,待確定堰塞湖沒有更多沖刷量、第二次洪峰退去之後,最快明早就會展開復原、重建,國防部已整備5000多名兵力待命。
環境管理署環境衛生組副組長林憶芳表示,本次災情以淹水為主,環境部已請各縣市環保局盤點調度清溝車、洗街車、小山貓等機具,協助後續的淤泥與廢棄物清理,也會同步監測自來水水質。若縣市政府需要委託廠商協助清理,環境部願提供經費支援。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明,因為沖刷量大,馬太鞍溪橋南岸堤防發生潰口,水利署已經安排機具人力待命,等水退後會用最快時間把堤防缺口封堵起來,控制災害不要再擴大,並沿線巡檢是否有其他堤防破損需要補上。

賴建信表示,馬太鞍溪下游匯入花蓮溪,水利署同步監測花蓮溪水位,花蓮大橋測站水位在下午4點達到高峰,代表第一波洪峰已過,水位漸趨平緩。目前花蓮溪水位約7米多,相較堤防高度13米仍有距離,下游民眾不必驚慌,但氣象署預估還有豪雨,呼籲民眾遠離河道。
另一方面,馬太鞍溪橋被沖斷崩塌,交通部說明,目前規劃替代道路,原行駛台九線的車輛,改利用台11丙,經台11線到台30線玉長公路,繞過台9線中斷部分,預計明天中午前會提出馬太鞍溪橋的搶救策略。鐵路方面,台鐵公司因應堰塞湖溢堤,已預先在馬太鞍溪橋南口隧道設置太空包防堵,預防水流溢入,但因為北迴、花東至南迴線今日停駛至午夜12點,目前無法進到隧道現場查看狀況。若明日無法恢復通車,會啟動備援機制,在兩站之間透過遊覽車公路接駁。
最新生活新聞
-
-
「森遊竹縣」熱烈響應 完登破千人其中3成山友連4年挑戰不間斷
(19 分鐘前) -
竹縣第六屆金竹獎頒獎 楊文科縣長:提升公共建設施工品質
(28 分鐘前) -
友善環境農事體驗 林保署新竹分署10/26邀大家體驗一日里山友善農作
(36 分鐘前) -
全真瑜珈解僱、資遣違法 北市勞動局處65萬元罰鍰
(3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