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4° / 28° )
氣象
2025-09-25 | 環境資訊中心

澳洲袋熊疥癬死亡率高 保育團體巢穴設機關上藥

身體圓滾滾、毛茸茸,長相呆萌的袋熊,是澳洲特有的有袋類動物。不僅外形可愛,排出的方塊狀「便便」更是特別。牠挖掘洞穴的習慣裨益了生態系統,被喻為「生態工程師」。然而,袋熊的生存飽受疥癬(mange)所苦,罪魁禍首就是200年前入侵澳洲的寄生蟎。




人們在袋熊洞穴上的活板上放置治療疥癬的藥物,這樣袋熊鑽洞時就能順便塗藥。影片來源:Wombat Rescue

澳洲《ABC》報導,疥癬蟲已影響澳洲超過一百種物種,袋熊更是受到嚴重打擊。在塔斯馬尼亞的納拉恩塔普國家公園(Narawntapu National Park),超過95%的袋熊因此喪命。澳洲首都特區(ACT)政府網站資料顯示,600則袋熊的目擊報告中,僅1/4是健康的。


「袋熊正面臨多重生存危機,不僅乾旱、環境惡化與人類開發摧毀家園,疥癬更是一項嚴峻挑戰。」澳洲袋熊保護協會(WPSA)解釋,疥癬是由鑽入皮膚的寄生蟎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動物會因此搔癢、掉毛、皮膚增厚與結痂。對野生袋熊而言,罹患疥癬代表緩慢而痛苦的死亡。


「疥癬讓袋熊變得非常虛弱,最終可能因一場細菌感染就此斃命。」塔斯馬尼亞大學野生動物生態學副教授卡弗爾(Scott Carver)表示。




澳洲袋熊疥癬死亡率高 保育團體巢穴設機關上藥


澳洲袋熊喜歡挖掘洞穴,有益生態,被喻為「生態工程師」,人們利用這個特點來治療袋熊疥癬。圖片來源:Pierre-Louis Stenger/iNaturalist(CC BY-NC)


過去治療疥癬,志工要想辦法盡可能的靠近袋熊,才能在牠身上灑藥。幸而,當地組織發揮創意,找到更簡便的方法:「洞穴活板」。活板設置在袋熊的洞穴門口,板上嵌著一個裝著治療藥物Cydectin的容器。袋熊通過洞穴時,活板上的藥物就能直接淋在牠的皮毛上。志工不須與袋熊接觸,就能持續治療。


「不同於直接注射或口服治療,洞穴活板的方法無需捕捉袋熊,使得治療過程的侵入性大大降低,」《Yahoo Australia》分析,袋熊通常會共用洞穴,因此多隻穿過活板的袋熊都能一起接受治療,從而提高感染族群的治療效果。


為了擴大治療影響力,2018年創立袋熊救援組織(Wombat Rescue)的韋爾美克(Yolandi Vermaak)發起志工活動,召集當地居民運用閒暇時間到袋熊洞穴安裝活板。目前涵蓋兩個治療區域,共約100到150個洞穴。


「反覆感染疥癬始終是個問題……但如果治療得當,仍是可以避免的,」韋爾美克相信。




澳洲袋熊疥癬死亡率高 保育團體巢穴設機關上藥


袋熊罹患疥癬後,會變得十分虛弱而且痛苦,最終可能因一場感染就死亡。圖片來源:dalesmithyman/iNaturalist(CC BY-NC)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