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29° / 28° )
氣象
2025-09-25 | 環境資訊中心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災害發生時,在無法取得物資的情況下,如何用廢報紙摺出拖鞋、紙碗紙杯?剪下垃圾袋還可以當作應急雨衣!台北市政府20日舉辦防災宣導活動,邀請國內外防災專家、團體,分享防災知識。除了日常準備好防災包,面對不同情境的災害,也要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消防員示範,在賣場中遭遇地震,可用堅固的購物籃或背包掩護頭部。攝影:李蘇竣


不同場景體驗逃生 塑膠袋、報紙自製防災小物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20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立刻行動 防災就是現在!」國家防災日教育宣導活動,邀請國內外防災領域的專家、團體,設置近50個攤位傳遞防災資訊,親子遊客在各式闖關遊戲中學習防災新知。


消防局今年設計了「地震求生72小時」模擬體驗,布置出商場、捷運與與電梯等日常場景,讓民眾體驗不同場景遭遇地震後,該如何逃生。負責設計活動的台北市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館長黃健華分享,民眾對於地震當下「趴下、掩護、穩住」等觀念大多已熟知,但其實地震之後還有很多情境需要應變,這些狀況很難只靠想像,必須親身體驗。


體驗的民眾帶著輔具、眼罩,體驗在行動不便甚至摸黑的情況下,跨過斷垣殘壁等障礙物,逃到安全區域。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台北市消防局布置出災後的混亂場景供民眾體驗。攝影:李蘇竣


消防局義消也在現場提供「自製防災用品」教學,例如用寶特瓶裝水,就能把手電筒的單向光源變成散射的溫馨營燈,或是剪下垃圾袋當作應急雨衣,用廢報紙摺出拖鞋、紙碗紙杯等,還可以使用飲料紙盒剪出湯匙,當作應急餐具,就連塑膠袋都可以變成簡易的三角巾固定傷患。


黃健華強調,民眾往往認為「災害不會馬上到」,但其實災害可能隨時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必須對此戒慎恐懼。透過親身體驗,才能讓民眾了解災害與日常生活的差異,提早做好防災準備。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如果避難時沒穿鞋子,可用報紙做一雙拖鞋應急。攝影:李蘇竣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報紙摺成紙碗,與飲料紙盒剪出的湯匙。攝影:李蘇竣


從防災包到日常物資儲備 台灣民眾的防災意識上升中


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出席活動受訪表示,防災不是口號,必須扎實落實在每人生活中,台灣已進入到「全民防災」的社會,做好準備就能減少傷害。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分享,近兩年台灣民眾對於防災的需求快速攀升,先是去年0403地震及後續餘震讓民眾十分有感,再加上美國在台協會(AIT)透過社群發文提醒準備避難包,更加深民眾對天然災害、或是戰時應對的準備心態,而接到大量民眾對防災產品的詢問。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剪開垃圾袋,就可以成為簡易雨衣。攝影:李蘇竣


協會調查發現,國外很多熱銷的防災產品,都來自台灣製造或是台灣供應鏈,例如太陽能板、行動電源,或是水壺濾水器等,證明台灣自己就具備強大的防災能力,配合民眾的意識提升,可以讓社會更有韌性。


被日本政府列為「防災先進縣」的高知縣也派代表交流。高知縣台灣聯絡辦事處聯絡人歐元韻分享,日本政府推估南海海槽未來30年內有八成機率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高知縣首當其衝。近年高知縣的防災措施在不斷演進,除了加強硬體設備、基礎設施,民眾的居家防災觀念也從「準備效期5年、10年的防災食品」漸漸轉為「儲備日常食品」,在日常中會自然去使用整理,而不是全部堆起來不管,這樣的居家防災概念,也很適合台灣民眾嘗試。



全民防災進化中 廢報紙摺紙碗、垃圾袋變雨衣

日本民眾轉為採購日常食品做為防災食品,手上的餅乾是日本國民零食,地位如同台灣的「乖乖」,廠商也因而推出堅固的罐裝版本供民眾選購。攝影:李蘇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