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尾港到湧泉水廊道:台北水文記憶的重建
面對都市化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如何找回城市與水的關係,成為台北市發展的重要課題。其中更包含了台北水資源的歷史變遷、水文化融入都市更新,與環境治理的行動構想等多重面向。
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今年舉辦「台北水。說什麼——台北水文與城市文化研討會」,邀集學者、公務機關與民間代表,從地理歷史、政策規劃到城市設計,討論水文系統與市民生活的連結。
從單一治理走向多元理解 水文研究的新課題
「研究水,不能只針對單一特性來看」有多年基礎科學研究經驗的台大地理系教授黃誌川強調。他以人體血管比喻城市中的水路,一旦阻塞就會產生嚴重問題,凸顯恢復城市水脈的重要。
黃誌川認為,過去為防洪而建的堤防,雖有效管理水患,卻也切斷了人與水的連結,阻礙了生態活動。反映出過往水利工程因為常著眼於單一功能目標,需要重新思考與調整。他也表示,台灣的地質條件特殊,應思考如何「因地制宜」,許多過去的水利設施其實仍有再利用的潛力。

水的回歸 也是歷史與文化的回歸
天母地區豐富的湧泉資源,透過歷史脈絡能一探台北人與水的連結。台北市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常務理事盧錦淑指出,過去天母地區的人利用湧泉作為灌溉和飲用水源。像是清朝時期興建的「番仔井」等水圳用於農田灌溉。到了日治時期,政府則是利用湧泉的落差,興建三角埔發電所,進行水力發電。
盧錦淑以日本的「忍野八海(富士山湧泉群)」以及捷克的「卡羅瓦利鎮(Karlovy Vary)」為例,指出我們也許可以有「城北湧泉水廊道」的想像,連結草山水道、璜溪、天母溫泉、番井沸泉、石閣泉。呼籲未來政府可以考慮連結天母的湧泉點、歷史水利設施、甚至溫泉產業,打造一條獨特的水文化路線。

台北市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講師林耿同則以「穿城河水,無尾之港」為主題,娓娓道來所謂的無尾港,指的是「河道中斷點,或河流基層末端因人為改變而無法續流之處」。他舉基隆河支流五分港溪(舊雙溪)為例,該溪流過去自然匯入基隆河,但因「截彎取直」工程,使其原有出海口被截斷,成為「無尾」河道。
無尾河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早年漢人來台開發台北盆地時,選擇定居的首選就是這類「無尾港」地區。這些地方的水源,因鄰近生活圈,易於取用,可直接用於生活及產業(如漁業),而無需複雜的灌溉工程。
而在日治時期西南區的大加蚋地區,土壤多為砂質,不利於水稻栽種,因而主要作物為甘蔗與柑橘等作物。畫家石川欽一郎的作品中,也曾描繪過此區溪流水道的自然風貌,呈現出當年景觀的秀麗與水文化的深厚底蘊。
林耿同也表示,如果我們可以恢復這些舊河道,不僅能能重現城市過去的樣貌,更可以改善都市的熱島效應,也能將其改造為具有觀光價值的開放水路。

打造親水城市 台北的行動與轉變
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理事長梁蔭民指出,為了找回生活中的水文化,有12項具體作為可供民眾作為行動參考,包括降低淹水風險、減緩熱島效應、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促進休閒觀光、提高房地產價值、保存水文化資產、推動水文化發展、強化環境教育、鼓勵公民參與,以及影響未來的城市規劃。他強調,只要能讓水回到城市生活中,這些效益往往能逐漸實現。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主任秘書林洙宏也在會議中分享,目前水利處的核心業務仍以防洪排水為主,然而,當代的水利工程不再只是傳統的「三面光」水泥設計,而是朝向結合美學、文化與生態的多元目標邁進。
林洙宏指出,台北市政府正積極推動「把水找回來」的行動。例如,在台大新生南路段與民生國中周邊,以水景取代圍牆,創造開放而親水的公共空間;在文山區與內湖區則進行溪溝生態改造,提供動植物棲息與活動的緩衝帶;此外,市府也持續提升污水接管率,目前已達80%以上,從源頭改善河川水質;在美學層面,更在全市12個行政區設置藝術孔蓋,藉此呈現各地水文故事,讓市民在日常中重新認識水的存在與意義。

最新生活新聞
-
新北市巡迴運動指導C區展開 深入偏鄉服務長者 推動全民健康
(20 分鐘前) -
化痰藥「氣舒痰」停供 健保署:有替代藥使用
(32 分鐘前) -
中原大學29位教授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34 分鐘前) -
114學年度「中華電信方賢齊先生獎學金」申請延至10/17
(34 分鐘前) -
使用客家幣 好禮加倍抽 超值好禮得主出爐!
(3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