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10-01 | 環境資訊中心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媒體一再報導奈及利亞查獲大量穿山甲鱗片的新聞,人們因此認為當地盜獵穿山甲是為了供應國際市場。然而,最新研究卻發現,在奈及利亞克羅斯河州(Cross River state)的人將穿山甲視為珍饌,獵捕穿山甲是為了牠們的肉,而非鱗片。


來自奈及利亞的埃莫戈(Charles Emogor)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原本預期當地穿山甲的盜獵跟其它地區相似,都是為了供應東亞傳統藥材市場。


奈及利亞是穿山甲貿易的重要樞紐,根據埃莫戈於2021年共同發表的研究,在2010年至2021年間,奈國共查獲近190噸穿山甲鱗片,估計來自約80萬隻非洲穿的山甲。


克羅斯河州的森林地帶是生物多樣性熱點,這裡棲息著三種穿山甲:易危的長尾穿山甲(Phataginus tetradactyla)、瀕危的樹穿山甲(Phataginus tricuspis)和瀕危的大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埃莫戈抱著一隻從參與研究的獵人手中救出的樹穿山甲。埃莫戈研究前以為奈及利亞盜獵穿山甲是為了供應東南亞傳統藥材市場對穿山甲鱗片的需求。圖片來源:Alex Moore


奈及利亞自1985年起全面禁獵穿山甲,但研究估計,2020年至2023年間,克羅斯河森林地區仍有約3600名獵人,每年捕殺約2萬1000隻穿山甲。


奈及利亞東南部是穿山甲的重要棲地,也是盜獵熱點。埃莫戈蒐集穿山甲貿易的資料,深入了解盜獵動機及貿易模式。他與研究團隊在奈及利亞東南部33個地點,訪談超過800名獵人與野味攤販。蒐集了2020年至2023年間的資料,調查被獵捕的穿山甲數量、捕獵方式、動機,以及穿山甲肉與鱗片的價格。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


研究顯示,當地人認為穿山甲肉質鮮美、風味獨特,而獵人捕獲的穿山甲肉,也都會留下來自己享用,僅有一小部分流入市場。穿山甲肉能賣到好價錢,但鱗片難以販售,因此獵人丟棄將近七成的鱗片。


非政府組織「奈及利亞穿山甲保育協會」(Pangolin Conservation Guild Nigeria)會長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穿山甲專家小組的莫倫尼克吉(Olajumoke Morenikeji)表示:「要想出有效的保育策略,必須先了解區域性濫捕的原因。」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克羅斯河國家公園的鳥瞰圖。這片森林密布的區域是穿山甲的重要棲地,也是盜獵熱點。圖片來源:Joel Porter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奈及利亞東南部被捕來賣的樹穿山甲。研究指出,樹穿山甲是所有穿山甲中最常遭獵捕的物種,主因是對穿山甲肉的需求,而非鱗片。圖片來源:Alex Moore


穿山甲肉成盜獵主因:風味與利潤勝過鱗片


埃莫戈與研究團隊推估,每年在克羅斯河森林遭獵殺的2萬多隻穿山甲中,近2/3屬於瀕危的樹穿山甲。獵人捕捉穿山甲是機率問題。捕獵野味的獵人或兼職獵人看到穿山甲就會順便抓起來,幾乎沒有獵人是專以穿山甲為目標。


調查顯示,獵人到森林捕野味時「順手」獵捕的穿山甲約占59%。其餘則是由業餘獵人捕獲,有的是在中小型哺乳動物的鐵絲陷阱中意外捕獲;有的則是在林中行走或農耕時意外發現,便順手抓回去吃。


多數獵人坦言,他們獵捕穿山甲是為了食用。受訪者中有七成表示會自己食用,因為其肉質勝過任何野味、家畜、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販售穿山甲肉的獵人僅占了約1/4。


埃莫戈在受訪時表示:「一般來說,獵人會把捕獲到的肉拿去賣,但這裡情況相反,有七成的人會吃掉穿山甲,只有少數人會賣掉。」


研究團隊指出,肉品需求導致的濫捕現象,不只發生在奈及利亞東南部,在整個西非地區都相當普遍。西非獵人捕獵的穿山甲數量相似,民眾也認為穿山甲肉質鮮美。莫倫尼克吉表示,在奈及利亞農村與城郊社區,吃穿山甲是一種「文化習慣」,「大部分人殺穿山甲就是為了食用,路邊也常有賣穿山甲肉的野味攤。」


奈及利亞大量出口非洲穿山甲鱗片,但奈國東南僅約1/3的獵人會販售鱗片,原因在於穿山甲肉在當地市場的價格是鱗片的三到四倍,獵人缺乏賣鱗片的經濟誘因。


埃莫戈認為,當地丟棄鱗片主因是尚未接觸跨國走私網絡,但現狀可能很快就會改變。他表示:「只要有好價格、走私管道和資訊齊備,人們就會開始為了鱗片獵殺穿山甲,讓情況惡化。」


莫倫尼克吉指出,在奈及利亞西南部,也就是商業重鎮拉各斯(Lagos)的所在地區,盜獵網絡已經相當成熟。當地走私者利用完善的運輸與出口基礎設施,從西非及中非各地收購穿山甲,再將鱗片走私出國。該區的野味攤販也會定期收集鱗片,再賣給中盤商。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準備送往野味市場的兩具穿山甲與其他動物。研究顯示,多數受訪獵人認為穿山甲肉質鮮美,多數會自己吃掉,僅少部分會拿去賣。(圖片來源:Alex Moore。)


打擊盜獵 需要更精準的保育對策


這份研究凸顯一件事:若要制定有效的穿山甲保育策略,就必考量非洲當地的消費模式。

埃莫戈指出:「為了吃而捕獵某種動物,無論是否有意,都涉及到糧食安全。」他建議為依賴野味維生的獵人提供替代性的謀生方式。莫倫尼克吉舉例,像是永續農業、家禽養殖,或是飼養南撒哈拉蔗鼠(greater cane rat)。這也是目前奈及利亞打擊野生動物犯罪的策略之一。


莫倫尼克吉表示:「需要同時消除貧窮、加強執法、推廣替代性生計管道、提升大眾意識,並融入具文化敏感度的保育教育,否則穿山甲的存續將面臨極大危機。」




鱗片走私、肉品成野味攤的「文化美食」 穿山甲在西非的多重危機


奈及利亞某隻位於樹上的樹穿山甲。極度瀕危的樹穿山甲是克羅斯河地區僅存的三種穿山甲之一。圖片來源:Alex Moore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