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1° )
氣象
2025-10-02 | 環境資訊中心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當氣溫飆破40℃,連出遊都讓人意興闌珊,不少城市開始推出夜間行程,吸引觀光人潮。夜間旅遊(noctourism),指夜間的各種旅遊活動,從娛樂表演、景點導覽到生態旅遊等,成為全球暖化下的旅遊新趨勢。豪華旅遊公司Wayfairer Travel 指出,2024年夜間行程需求成長了25%;國家地理雜誌則表示,夜間旅遊將在2025年徹底改變夜貓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氣候變遷正悄然改變人們的旅遊習慣。旅遊平台Booking.com 的「2025年九大旅遊趨勢」調查顯示,為了避免白天高溫,有54%旅客計畫安排更多夜間行程,42%旅客更傾向前往涼爽的景點,61%旅客表示,減少在陽光下活動、避開紫外線相當重要。同時,57%的旅客希望活動安排在陽光較不強烈的傍晚及清晨時段。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羅馬競技場夜景。圖片來源:羅馬競技場購票網


極端氣候來襲,觀光景點調整開放時間


今年8,在炙熱高溫下,一名導遊在羅馬競技場導覽時不幸猝逝。不久前,世界導遊協會也警告:「極端高溫不再是偶發狀況,而是導遊行業必須正視、調適並團結面對的新現實。」


的確,高溫並非偶發狀況,意外也不只會發生在導遊身上。6月,熱浪席捲歐洲,西班牙有遊客與朋友健行時中暑身亡;2月,澳洲一名遊客在偏遠山區被發現身亡,當天氣溫高達47℃。


義大利導遊認證協會(AGTA)表示,該導遊的死亡證明了這份工作對身體的嚴重危害,並呼籲當局延長羅馬競技場的參觀時間,讓行程能安排在較為涼爽的清晨和黃昏,至少在夏季提前至清晨開放、延後到晚間關門。


不只羅馬競技場,希臘雅典衛城去年和今年都曾因高溫,不得不在中午至下午時段關閉參觀,並在熱浪來臨前宣布臨時關閉。日本東京鐵塔也會因應高溫及其它極端氣候,限制民眾行走露天戶外樓梯通往頂樓觀景台,或在強風、積雪等惡劣天氣下關閉觀景台。眾多案例顯示,觀光產業正因極端氣候被迫重新調整運作模式。


避開人潮與高溫,歷史古蹟推出夜間行程


為了分散人潮及避開高溫,已有許多歷史古蹟、世界遺址推出夜間行程。


羅馬競技場推出夏季限定的「夜遊」活動,每週二、四的晚間八點至午夜,開放旅客參觀日間票無法進入的地下及上層區域,讓旅客得以在涼爽且幾乎空無一人的夜空下,漫步欣賞古蹟。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羅馬競技場日票無法進入的地下通道。圖片來源:羅馬競技場購票網


無獨有偶,約旦卡茲尼神殿每週日到週四晚間都會舉辦為期兩小時的「佩特拉夜遊」,遊客可以沿著燭光小徑,從西克峽谷走到寶庫,在閃爍的光芒下,欣賞古老的雕刻藝術,享受特有的夜間體驗。


印度泰姬瑪哈陵也在滿月前後五天,晚間八點至午夜開放遊客分批進場參觀。在滿月光輝下,泰姬瑪哈陵潔白的大理石建築,更顯宏偉迷人


埃及吉薩金字塔則是以每天兩場夜間聲光秀,將畫面投影在金字塔上,藉人面獅身像講述法老歷史,讓旅客在獨特的聲光體驗中,了解埃及的神秘故事。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約旦佩特拉夜遊。圖片來源:佩特拉官網


夜間生態旅遊新選擇:獵遊、夜潛、觀星夜宿


歷史人文景點萬眾矚目,夜間生態旅遊也同樣引人入勝。


Wayfairer Travel 指出,2024年非洲的夜間獵遊(Night safari)行程比去年增加35%。同時,獵遊業者也積極開闢新路線,帶領旅客觀賞南非罕見夜行性哺乳動物土豚和土狼。波多黎各別克斯島的蚊子灣(Mosquito Bay),被譽為全球浮游生物最閃亮海灣之一,成為夜划獨木舟、生態旅遊的熱門景點。


隨著光污染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看不到銀河系,賞星成為旅遊的新誘因。今年年初,紐西蘭皇后鎮的塔湖那格林諾奇暗空公園(Tāhuna Glenorchy)獲得國際暗空協會認證為暗空保護聖地(sanctuary),吸引天文愛好者前往朝聖。


有業者甚至結合獵遊與夜宿,推出在星空下聆聽鬣狗嚎叫的體驗。獵遊公司 Expert Africa創辦人麥金泰爾(Chris McIntyre)表示,這種既寧靜又刺激的經歷,加深了人們與野生環境的連結。



夜幕降臨才是旅行的開始——2025不能錯過的夜間旅遊新趨勢

波多黎各蚊子灣夜划獨木舟。圖片來源:探索波多黎各官網


夜幕下的人潮,考驗旅遊與生態的界線


根據未來市場洞察(Future Market Insight, FMI)估計,2025年夜間旅遊的年增率將達9.9%,2035年將達近250億美元營收,市場潛力相當龐大,但人類增加夜晚活動時間、並將活動範圍延伸至野外,勢必會對環境生態與當地社群帶來挑戰。


Three magazine》指出,夜間旅遊的風險包括干擾野生動物,並為當地生態及社區帶來光污染。《The Conversation》報導,人造光會影響野生動物的荷爾蒙、繁殖數量及其健康狀況;人為噪音則可能讓野生動物聽不見自然聲音,進而改變行為模式,如無法正常覓食、躲避天敵、求偶、保護後代。


夜間旅遊的聲光效果與人潮壓力,不僅會影響生態環境,也可能帶給當地居民困擾。研究黎巴嫩夜生活影響的研究者訪問當地居民後,發現他們並非反對夜間觀光,而是希望能導入更多政策與規範,並同時推動其它對當地利害關係人有正面影響的觀光形式,以保護在地文化,並促進當地社區參與。


簡言之,確保有足夠的環境保護措施,避免野生動物受人為干擾,是夜間旅遊面臨的首要課題;完善的夜間營運規範與許可,則將直接影響當地社區對夜間旅遊的接受度。


另一方面,夜間旅遊意味著大多數人類正在休息,醫院、診所、商店等幾乎都已打烊,景點本身是否建設足夠的安全與照明措施,並備有緊急支援團隊,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夜間旅遊看似是氣候變遷下的解方,但若缺乏規範,終將成為另一種環境負擔。唯有政府提供完整的法律規範與配套措施,業者承擔社會責任,旅客尊重當地社群,夜間旅遊才能在創新與責任之間取得平衡,進而打造安全且永續的夜間旅遊經濟模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