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蓄水再降 農田淹沒上百公頃 災區淤泥垃圾量可觀
今(2)日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各部會說明馬太鞍堰塞湖災後復原情形。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將以新台幣200億元為基礎,透過「丹娜斯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修正及預算追加,投入災後補救事項。民間方面,則已有7億8000多萬元捐款湧入衛福部專戶。
今日監測堰塞湖蓄水量已經減為原本的6.4%。不過地表軟爛,空勤直升機無法降落湖面安裝水位計。街道方面,目前清出4萬5000噸含淤泥垃圾,除了協調增加暫置場所,環境部初估,未來淤泥垃圾量將上看百萬噸等級。

此次堰塞湖溢流造成18死,六人失蹤,主要受災範圍有光復鄉七個村里,大安村、大華村、大平村、大馬村、大同村、東富村、北富村。卓榮泰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災情,政府陸續推動救援工作,以中秋節前恢復居民基本生活為目標。後續也將展開全面復建工作,檢討本次災害的成因與整體應變表現,提升未來面對極端氣候災害的預警能力及防範能力。
政府現階段目標是10月6日前將家戶及道路上的廢棄物和污泥清除完畢。10月7日起,政務委員陳金德將率領相關部會赴災區,成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災民救助措施的說明及諮詢服務。陳金德表示,約有1800戶的房屋一樓被大量泥水淹沒,許多人在避難中遺失證件和存摺,各項申請亦可現場直接受理,回應災民的急迫需求。
堰塞湖穩定溢流 佛祖街淤積約3米高
記者會上,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明,堰塞湖溢流之後,帶來3億立方公尺的土方,83%的土方留在壩體,4.5%沖入下游河道,也就是災後大家看到流入民宅的土砂。遙測影像顯示,在災情嚴重的佛祖街,淤積高程約有3米高。

賴建信表示,今日以無人機觀測,堰塞湖蓄水量已經減為原本的6.4%。未來的堰塞湖警報發布機制將有調整,24小時累積降雨達100毫米時,會透過通報單細胞廣播,並採用與海嘯一致的鳴響(鳴5秒,停5秒,反覆九次)來協助避難準備。
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空總直升機今天上空探勘,崩塌區域持續有落石,無法降落湖面安裝水位計。至於整體溢流情形,湖水持續穩定溢流,「上游的水進來以後,透過堰塞湖再流到下游去。」暫無異常變化。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透過新聞稿表示,今日協調兩位特搜教官從機上垂降至壩頂探測,經照片顯示,地表呈現軟爛狀,一踩即陷,極為泥濘,直升機確實無法降落。
此外,陳駿季表示,此次的土砂沖刷造成光復鄉農田淹沒區達400多公頃,鳳林大約也有300多公頃,面積相當大。交通部次長伍勝園則表示,因大量志工和人力湧入,光復車站進出人潮從每日約800人暴增至最高紀錄4萬多人。
淤泥無重金屬疑慮 災區垃圾量可觀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包含淤泥在內,目前清出4萬5000噸垃圾,目標在中秋節前將主要道路淨出。另外,因為嚴重淹水,居民家中的馬桶不通,水溝渠道堵塞,環境部將調度全台清溝車和水車支援,部分嚴重積水區域的化糞池也因大量淤泥和砂石無法使用,目前調集154個流動廁所。而北富村因受到掩埋場垃圾的移出,「有10公頃左右,是垃圾加淤泥混在這個地方」。
彭啓明表示,未來的垃圾和淤泥量預估將來到8至10萬噸,除了目前的三個暫置場,還需要第四、第五個暫置場。環境部將和經濟部協調台糖土地提供作為暫置場。
而除了市區的8至10萬噸淤泥,加上郊區農田的淤泥,恐怕是百萬噸等級。彭啓明表示,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正在跟水利署、內政部國土署、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討論去化方案,等救災告一段落後公布,「我們不會把它(淤泥)當廢棄物處理,希望資源循環再利用。」
針對民眾擔心淤泥會不會有重金屬污染,彭啓明表示,當地沒有工業區,沖刷下來的泥沙屬於當地地質,含有微量金屬不過尚在環境許可值範圍內,沒有重金屬污染疑慮,環境部過幾天也會向大眾公布採樣分析結果。

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今天上午輕颱麥德姆形成,判斷對災區沒有太大影響,不過仍維持紅色警戒。未來降級警戒會考慮的因素有天候穩定、堰塞湖穩定、河道疏浚和堤防加固、人流監控得宜,才會考慮降級。
最新生活新聞
-
-
順應民意 竹市府取消中秋延長煙火施放並加強安全維護
(12 分鐘前) -
退輔會嚴德發赴花蓮榮家慰問光復鄉受災榮民江添昌
(20 分鐘前) -
OKX Alphas Summit-現場演繹The New Money Era
(26 分鐘前) -
遠傳全方位投入 協助花蓮救災重建
(3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