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形成滿一週 將降挖解危機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目前維持紅色警戒,根據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昨(22)日水位距壩頂不到4公尺,壩體下方亦持續滲流,仍有潰決風險。同時,減災工程發包廠商今日就會進場,採分階段降挖壩體策略,若堰塞湖水得以順利導流並沖刷壩體,壩體有可能因此瓦解。
《環境資訊中心》整理燕子口堰塞湖形成一週至今的防災應變,協助讀者掌握事件相關資訊。

一、燕子口堰塞湖怎麼形成的?目前狀況如何?
據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建置的「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應變紀實」網站,10月17日,燕子口步道因高陡大理岩崩塌堵塞立霧溪河道形成堰塞湖。微地動偵測到崩塌持續18秒。燕子口堰塞湖蓄水量約270萬噸,相較馬太鞍堰塞湖蓄水量9100萬噸,規模小許多。18日清晨,堰塞湖水漫入靳珩隧道西口,沿隧道流出,回立霧溪主河道。

根據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新聞稿,昨日燕子口堰塞湖距離壩頂溢流尚有約3.42公尺,蓄水量降為190萬噸,距壩頂滿庫仍有40萬噸之蓄水空間。目前壩體下方持續滲流,可能在短期內發生壩體滲流破壞或壩頂溢流潰決。
若燕子口堰塞湖溢流潰決,是否像馬太鞍堰塞湖一樣有土石泥流沖瀉而下?據《中央社》報導,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表示,燕子口堰塞湖土層特性多為大理石及花崗岩碎片,淤泥量不高,與馬太鞍溪堰塞湖不同,且現有河道可容納溢流水量,對下游風險較低。
這次並非燕子口首次形成堰塞湖,該紀實網站指出,據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李瑞宗《立霧注》紀載,當地曾發生過兩次的堰塞湖。包含1951年10月,因花蓮大地震在此形成73公尺的天然壩,隔年4月才潰堤;另一次則是因為1998年10月25日的芭比絲颱風。


燕子口堰塞湖湖水呈現寶藍夢幻色澤,引發網路討論。《風傳媒》指出,太魯閣峽谷岩壁主要由變質石灰岩(大理岩)構成,立霧溪溪水的微酸成分會溶解碳酸鈣,產生極細微的碳酸鈣懸浮粒子,這些細粒懸浮在湖水中,會選擇性散射波長較短的藍色光,形成與眾不同的藍綠色調,而水越深,藍色就會越明顯。
二、堰塞湖出現至今,做了那些防減災應變?
根據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新聞稿,17日花蓮分署發現堰塞湖水位異常上升後,下午即依《堰塞湖緊急應變程序》啟動防災,並發出「燕子口堰塞湖緊急通報單」,通知公路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秀林鄉公所等單位同步應變。
花蓮縣政府17日下午依林保署發布紅色警戒及秀林鄉公所災害會報,傍晚強制撤離民樂部落、民有部落及東部電廠員工。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當晚也依《災防法》宣布太魯閣全區封閉,並撤離遊客。
為監測水位變化,18日陽明交大、成大防災團隊連太管處、林保署花蓮分署及台灣世曦工程人員,進入現場監測壩體,架設即時監測站。22日,成大防災研究中心更完成湖區水位計架設,並於傍晚6時許上線監控面板系統,可觀看過去24小時降雨情形、水位觀測站水位、蓄水體積列表與現場即時影像。


林保署表示,減災工程已順利發包,廠商今日進場。預計在刷坡工作完成後,採分階段降挖壩體策略,第一階段繼續刷坡及施築堰塞湖壩體之通水渠道,若堰塞湖水得以順利導流並沖刷壩體,壩體有可能因此瓦解。若引水後壩體沖刷狀況不如預期,將進行二階段壩體降挖,以降低堰塞湖蓄水量。
三、為何燕子口堰塞湖能實施減災工程,馬太鞍卻不行?
相較於馬太鞍堰塞湖,燕子口堰塞湖能夠施工減災,引發輿論關注。農業部18日於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解釋,這之間的差異主要有三點。
農業部指出,馬太鞍堰塞湖壩體高度200公尺,壩體土石體積2億立方公尺,蓄水量9100萬噸;燕子口堰塞湖壩高54公尺,壩體土砂體積40萬立方公尺,蓄水量270萬噸。兩者在壩體規模上有顯著落差,燕子口堰塞湖壩體體積,僅馬太鞍溪堰塞湖的0.2%。

在可達性方面,農業部表示,馬太鞍堰塞湖位處海拔1000公尺深山,無路可達,但燕子口堰塞湖就在台8線旁,機具能即時進場。
就整體處理困難度而言,農業部指出,馬太鞍堰塞湖至下游河道超過13公里,溪谷狹窄陡峻、落差大,開便道至少需3個月,且11月前仍為汛期;但燕子口堰塞湖規模小、地點近公路,施工機具能快速接近壩體實施減災工程。

最新生活新聞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長帶金門女兒隨行 「行動領務」來金優質服務
(17 分鐘前) -
成大醫感謝企業捐贈善款 打造舒適護理新典範
(21 分鐘前) -
2025/10/29 空氣品質說明(22:00)
(34 分鐘前) -
秋天就要吃螃蟹!秋蟹話題引發網友熱議150元雙蟹粥掀朝聖潮
(36 分鐘前) -
工研院「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展望前瞻與智慧科技應用趨勢
(36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