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2° )
氣象
2025-11-04 | 環境資訊中心

一個人打不敗的對手 運動員攜手站上氣候倡議第一線

實在太熱了,連體力過人,長年在戶外受訓的運動員也受不了!


今年9月,極端高溫打亂了東京田徑世界錦標賽的賽程,主辦單位被迫將公路賽前三天的賽程提前30分開賽。10月,網球菁英齊聚上海大師賽,現場氣溫超過30°C且濕度達80%,24座大滿貫得主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兩度在場邊嘔吐,尋求衛冕冠軍的辛納(Jannik Sinner)因抽筋退賽。丹麥球星魯內(Holger Rune)喊道:「難道要等到選手猝死球場才正視問題?」




無法獨自面對的敵人


極端天氣頻繁,威脅運動賽事。11月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即將登場,奔馳球場的運動員也站上氣候倡議的第一線。10月底,40名知名運動員加入氣候倡議「調適致勝」(Adapt2Win),敦促國際社會優先投資氣候變遷調適(climate adaption)行動。


NBA球員「小喬丹」喬丹(DeAndre Jordan)、巴西衝浪女王加貝拉(Maya Gabeira)、羅馬尼亞泳將波波維奇(David Popovici)、南非橄欖球員邦拿比(Bongi Mbonambi)等人均加入倡議。


「氣候調適不是選擇,而是生存之道。」小喬丹說,身為運動員,訓練是為了適應——克服挑戰、惡劣環境和無法預期的挫折。然而,任何訓練都無法以讓社區做足準備來應對當前極端的高溫、風暴和乾旱。


《路透社》報導,「氣候變遷是截然不同的對手。它更強大、更難預測,且沒有人能獨自應對。」38歲的巴西女足球員迪亞斯(Tamires Dias)說。




一個人打不敗的對手 運動員攜手站上氣候倡議第一線


「氣候調適不是選擇,而是生存之道。」圖為小喬丹出席2015年音樂獎。圖片來源:Walt Disney Television(CC BY-ND 2.0)


球場、國家均受害 運動員難圓夢


不僅是運動員本身,比賽場地等因素都會影響運動賽事。《Earth.Org》援引一份近期報告指出,全球16個世界盃場館中,高達14個場館面臨高溫、豪雨及洪水風險,程度已超過「安全比賽閾值」(safe-play thresholds)。


在極端高溫下,「安全比賽」基準溫度為35°C,這是人體對高溫的適應極限。超過閾值,人體的散熱系統便開始失效,運動員及觀眾中暑和脫水的風險上升。


去年4月,巴西發生83年來最嚴重洪災。原本要出席奧運資格賽的雙槳選手貝克(Evaldo Becker)選擇留在家鄉救災,「洪水奪走了生命,也奪走我的夢想。」他說。


根據Adapt2Win資料,2024年氣候相關災害造成全球417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然而,投入氣候變遷調適的資金不到10%。


超越賽場的戰役


今年初,來自全球89國家、400多名奧運選手就曾共同簽署公開信,要求國際奧委會(IOC)採取氣候行動,將保護地球作為首要任務,確保奧運能持續舉辦下去。


牙買加裔的英格蘭足球員史端寧(Raheem Sterling)已經是行動者,他創立基金會投入蚊媒疾病防治工作。「簡單的、社區主導的行動就能產生巨大影響。」




一個人打不敗的對手 運動員攜手站上氣候倡議第一線


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各種體育活動,豪雨可能淹沒球場,高溫可能帶來熱傷害。今年美國大聯盟就傳出在水手隊與小熊隊的一場比賽中,一名主審因中暑被迫離場。圖片來源: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