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3° )
氣象
2025-11-10 | 環境資訊中心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淡蘭古道的中繼站新北市雙溪區,靠著好山好水和在地美食,吸引眾多登山者和遊客,但隨之而來的垃圾也成了地方上的長年難題。地方創生團體「注腳雙溪」,串連了當地16個店家,推廣使用在地食材,也推出「雙溪GT Go 綠色好旅人護照」,邀請遊客拿著自備容器到店家採購、品嚐在地食材,集滿一定點數還能換得薑花粽、山岳插畫家沈恩民為雙溪特製的景點地圖,用低碳、減塑的方式,來一場雙溪綠色之旅。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長方型餐盒正好可以放入一條營養三明治,宜福餅店老闆翁鎮川希望降低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衝擊,推動減塑。攝影:林慧貞


16個在地店家,串出雙溪綠色之旅


「你看,這個麵包放進去後,好像一個小台灣!」知名宜福餅店老闆翁鎮川一臉燦爛笑容,指著餐盒裡的營養三明治對來訪的客人說道。翁鎮川以在地傳統黑豬肉、山藥、紅茶滷蛋製作創新的營養三明治,經美食節目介紹後,小小麵包店迎來大批排隊人潮。


對翁鎮川來說,將長條形的三明治放進紙袋是最方便的作法,但他仍願意多花幾秒鐘,改變工序,接受遊客的自備容器。「雖然這麼說有點理想化,但我覺得人類已經帶給地球太多負擔了,希望我能盡自己力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雖然許多族人轉作水稻,但部落在田埂和畸零地還是保有一方布農傳統豆豆的天地。攝影:林慧貞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宜福餅店老闆翁鎮川(中)除了願意接受自備容器,更思考如何讓餐具租借更順暢、自備容器減免5元等優惠措施,提高民眾綠色旅遊誘因。攝影:林慧貞


抱著同樣理念的還有雙溪15個店家,包含在地早餐店、小吃店、冰店、麵包店、肉鋪、農場等。其中不少是電視節目介紹過的排隊名店,他們都不是大型連鎖店家,沒有雄厚資本,卻都願意為了雙溪貢獻一己之力。


將這些店家串聯起來的「注腳雙溪」創辦人簡淑慧,是土生土長的雙溪人,2013年返鄉後,眼見雙溪人口流失、老化,決定將畢生經驗灌注在家鄉。除了讓位處淡蘭古道中間的雙溪發揮補給站功能,也推出使用在地食材的「淡蘭飯包」,思索如何讓登山客和遊客放慢腳步,深入雙溪。


今年簡淑慧、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雙溪GT GO」,以綠色旅遊(Green Travel)為核心,設計出「綠色好旅人護照」,列出16個在地店家,分別以「接受自備容器」、「使用在地食材」、「產品介紹」為評鑑項目,邀請遊客持著護照,到店家消費評鑑,符合一項標準就打上一顆星。遊客只要集滿六個店家並拍照,就能到注腳雙溪工作室兌換在地的薑花素粽,集滿更多點數還能獲得具有在地風味的小物。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綠色好旅人護照」結合雙溪16個在地店家,以「接受自備容器」、「使用在地食材」、「產品介紹」為評鑑標準,邀請旅人踩點評分,可至「注腳雙溪」工作站領取。攝影:林慧貞


品嚐在地黑豬肉、山藥,實踐低碳旅行


使用在地食材是綠色旅遊的重要原則,雙溪飼養的頂雙溪黑豬是就台灣特有的品種。雖然生長較慢,但肉質細膩好吃,日治時期就聞名全台。而台灣特有的「基隆原生種山藥」主要產區也在雙溪。此次響應的店家就有不少人使用在地頂雙溪黑豬、南瓜、山藥等,製成肉捲、香腸、吐司、山藥球。


「注腳雙溪」團隊則沿用過去製作「淡蘭飯包」的概念,和當地婦女重新設計出一套升級版的雙溪專屬套餐,除了品味在地新鮮農產,也用吃來回顧雙溪歷史,例如其中一道「三金智慧糕」,用雙溪產的紫蘇葉鋪底,黑色米糕撒上花生粉,分別代表綠金、黑金、黃金,重現早期的煤礦和金礦產業氛圍。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注腳雙溪」和在地婦女合作推出在地特色套餐,使用頂雙溪黑豬、南瓜、山藥等,除了降低碳里程,也支持在地小農,用吃來開箱屬於雙溪的故事。攝影:林慧貞


「許多雙溪人都翻山越嶺到金瓜石,還返回家鄉招兵買馬,所以現在許多金瓜石的人都是從雙溪過去的。」雙溪和金瓜石有共同的歷史連結,雙溪的牡丹溪水壩便是為了供應金瓜石採礦而設,設計出這道菜單的王佳蘭是雙溪在地女兒、嫁到金瓜石,許多親朋好友都從事礦業,她認為雖然現在礦業榮景已遠去,「但我們可以用食物活化地方。」


挑戰餐具循環使用,好山好水更永續


隨著政府大力推動減塑政策,許多雙溪在地店家也正思考如何應對,「注腳雙溪」的活動讓他們看到了可能性,不過如何在繁忙的排隊人潮和環保取得平衡,仍是店家困擾的課題。翁鎮川和簡淑慧時常討論,如何增加遊客和店家使用餐盒的誘因,例如自備容器減5元,或將容器放在店面,遊客用完後歸還到「注腳雙溪」工作站,是否收取押金?如何管理餐盒?如何不讓店家增加工作時間和工序?雖然相關配套仍在思索中,但朝向綠色旅遊的路徑清晰無比,「每個人減一點點,集合起來就很多了。」翁鎮川說。


當地知名的排隊名店「阿娥雞捲」第三代表示,有時遊客會帶自己的容器來裝,作業程序和裝進免洗餐具不會差太多,希望藉由這個活動推廣環保。


簡淑慧有感而發表示,雙溪面臨人口外移、老化,近年的降雨和高溫又讓當地的山藥、香菇產量不穩定,觀光成了重要出路,若能給予店家低碳資訊、範例,讓他們有依循對象,潛移默化,加上消費端的改變,就能漸漸將綠色旅遊落實在生活中,讓雙溪的好山好水更加永續。


9月底活動開跑當天,簡淑慧邀請自己的小學同學、首位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台灣女性登山家江秀真返鄉,分享自己的減塑小撇步。


江秀真秀出手繪的珠穆朗瑪峰鈦杯,精緻的山脈線條引起眾人一陣驚呼。她表示,在山上,大家都會攜帶個人餐具,自己長期以來也將這套方式融入生活,更進一步客製化繪圖,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餐具。如此就不會忘記帶走,還能吸引其他人目光,推廣減塑理念。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首位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台灣女性登山家江秀真,在杯子上手繪珠穆朗瑪峰,將餐具客製化,降低遺失機率。攝影:林慧貞


「雙溪是水源保護區,卻沒有污水處理系統,所以更需要推動綠色低碳旅遊。」簡淑慧表示,十年前雙溪也曾推動低碳旅遊,第一任區長很認真希望大家不要提供塑膠袋、免洗餐具,迴響卻不大,後來也曾發展低碳商圈,但落實程度有限。雙溪是一個老化的社區,要讓店家願意聽、願意改變,必須透過消費,他們才會嘗試從中調整。


手繪地圖,展現雙溪特色


雙溪是牡丹溪和平林溪交會處,在清朝是重要的交易樞紐,渡船頭擠滿各式南來北往的船隻。簡淑慧親自為了這次的綠色旅遊計畫錄製了十段影片,細數雙溪的特色景點和歷史人文,只要掃一下解說牌上的QR code,就有引路人帶著旅客漫步雙溪。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雙溪火車站一出來就有山岳插畫家沈恩民手繪的雙溪地圖,還附上QR code,可以觀看由簡淑慧親自錄製的雙溪景點介紹,讓旅客能更深入認識雙溪。攝影:林慧貞


此次也特別邀請知名的山岳插畫家沈恩民,繪製雙溪地圖,從古道到在地景觀、古蹟、小吃,一出車站,就能看到豐富的雙溪手繪解說牌。「注腳雙溪」還別出心裁,把地圖做成領巾,爬山擦汗之餘,順手攤開,就能尋找下山後的美食和景點。相較紙本DM,領巾更便於收藏、重複使用。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山岳插畫家沈恩民,三次前往雙溪,融入在地故事,繪製出具有豐富人文歷史和在地飲食特色的雙溪地圖。攝影:林慧貞


為了繪製地圖三次往返雙溪的沈恩民讚嘆,透過簡淑慧的雙眼認識許多雙溪的老店。「以前到處踩點,但常常回來就忘記了。雙溪的旅遊模式可能去的地方不多,但認識得更深入,我經常被雙溪的認真店家感動。」這種與在地連結的旅遊方式,讓他直呼來三次雙溪都不夠。


雙溪是淡蘭古道中繼站,自古就有四面八方旅人在此休息、補給、交易。簡淑慧希望把一般的補給打造成有機且環境友善的中繼站,也讓旅人進一步認識地方風土。「推動低碳旅遊一定要有趣,因為對應下去的是旅人。」只要讓旅人感受到雙溪品質高的農產,以及在地人與土地的連結,就能獲得支持,讓更多人看到雙溪。「一隻螢火蟲發光可能看不到,但一群螢火蟲一起發光,就容易被看到。」




容器自備「每個人減一點」 雙溪山城實踐綠色旅遊


「注腳雙溪」創辦人簡淑慧經常為旅客導覽,她認為雙溪有好山好水,更需要推動綠色低碳旅遊,保護環境,讓觀光產業更永續。攝影:林慧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