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3° )
氣象
2025-11-10 | 環境資訊中心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海洋、森林和濕地視為全球三大重要生態系,濕地更有大地之腎的封號。在台灣,森林、海洋皆有專責的行政管理機關,那麼濕地呢?原來潛伏於國家公園署——2023年成立的國家公園署,不但是唯一以保護區為名的公署,更是《濕地保育法》的行政主管機關。


「民眾十分熟悉台灣的國家公園,對於九座國家公園以及一座國家自然公園琅琅上口,然而59座國家重要濕地,卻依舊陌生。其實全球濕地在維護水資源、調適氣候變遷、保護瀕危生物以及促進全民福祉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的濕地尤其珍貴。」上任半年多,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長王成機接受專訪時指出,濕地保育是全球重要議題,台灣也不能缺席。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沿海濕地、潮間帶是萬物的糧倉,包括人類也深受其益。攝影:李靜宜;國家公園署提供


比森林流失更快 台灣濕地保育急起直追


全球對於森林砍伐的問題極為警覺,國際間不斷強調「零毀林」的重要性,但原始森林的消失速度依舊難以遏止。更令人憂心的是,相形於森林,全球濕地的消失是森林的三倍速。這突顯了濕地生態系面臨的嚴峻挑戰,也讓濕地保育成為全球環境議題的焦點。


隨著國家公園署的成立、將《濕地保育法》納入該署的主要業務範疇,台灣在濕地、森林與海洋保育三大領域分別由國家公園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三足鼎立,形成完整且專責的保育體系。


公務生涯從國土測量起家 保育國土更仔細


國家公園署現址就在交通部航港局大樓的一樓和地下一樓。除了「三長」(署長、副署長及主任秘書)、行政單位及幾組人馬位於辦公室一樓,另有保育解說組及綜合計劃組位於地下室。


這一天,國家公園署長王成機來到地下一樓保育解說組長室,搬了張椅子就這樣討論起事情。沿途和工作人員問好。他雖非自然保育背景,對保育民間團體來說是陌生的面孔,然而,他過去數十年累積了國土測量背景,大山大海全都收納眼中。對於國土、自然環境的細節只會更加「頂真」(台語,意思是認真細心)。


提起公職生涯,王成機自1998年進入內政部,任職於地政司,並從司長轉任國家公園署長;期間參與全國地價相關事務的制定,包括國家測繪政策、房價政策、土地正義以及居住正義議題等,都屬於他在地政司的工作範疇。


在公務體系的前20年,工作重心都圍繞在這些測量與地政事務,涵蓋範圍包括中央層級的各項測量工作,無論是山岳或是海洋,甚至包括從空中測量國界。以海洋測量為例,內容就涉及水深探測、底層資源的調查,以及地形變化等課題,而這些對大眾來說艱深,卻是基礎的調查工作,使得國土的面貌更為清晰。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濕地如此接近人群,也將生態系服務的好處帶給周遭的社區。圖為高雄市區內的洲仔濕地。攝影:廖靜蕙


濕地保育 濕地零損失接軌全球


接任國家公園署必須快速熟悉業務,尤其是由營建署裡的一個組,變成一個署,位階提升也加大施政的格局,不但延續《國家公園法》,《濕地保育法》及《海岸管理法》對於整個署都是新的任務,也是國土保育的思維領航者,尤其濕地保育更是走入人群的保育概念。


濕地在國際間雖具保護區的概念,但在濕地範圍內,因有人類與自然界的長時間互動,而使得此地擁有美學、生態學或文化上的價值,而且與眾不同——每個濕地都不一樣,它的多樣性需要周邊居民來撰述,這也是為何保育利用計畫無法複製其他濕地的作法;因此需要呵護,同時也需維持舊有的互動,以保留其完整性。


全球都十分重視濕地保育,濕地餵養眾生的形象深植人心,例如西南沿岸利用獨特的地形地景,打造魚塭養殖水產;有「千塘之鄉」美譽的桃園,源於先民為了農田灌溉所需,在台地上鑿建埤塘水池來儲存雨水和溪水。這些魚塭、埤塘不僅是養殖、灌溉設施,也承載著水與文化的脈絡,不僅延伸與海、埤塘相關的民間信仰,也是詩詞歌謠的創作靈感。


時至今日,隨著台灣社會轉型,現代化使得人們逐漸遠離自然環境,埤塘、濕地成為陌生的存在,對於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與相關作法,也存在一些疑惑與不確定性。拉近與濕地的距離、濕地保育行動,可能是促進人類福祉、調適極端氣候最划算的做法。專家推估全球濕地每年提供高達8兆至39兆美元的經濟價值,由此可見台灣的濕地值得更多關注。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薄暮時分的濕地蚵架,訴說著濕地與生產的關聯。攝影:吳玉麟;國家公園署提供。


重返濕地 社區參與濕地標章制度


「我們鼓勵社區參與友善環境產業發展,並建立濕地標章制度,讓具有保育價值的農漁產品進入市場,創造保育與經濟雙贏。」王成機認為,透過品牌經濟誘因與產地故事的包裝行銷,協助社區轉型,也讓更多人從「消費」中參與濕地保育,形成正向循環。


此外,從認識到認同濕地,濕地不僅僅是自然資源,更是優質的環境教育場域。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不但保留近300公頃、當地俗稱「十份仔」泥灘地,也允許既有漁業行為採捕,維繫了在地居民生計以及濕地生態;每年舉辦的「黑琵季」活動,藉由導覽、生態闖關、藝術展演等多元形式,積極引導民眾認識黑面琵鷺,以及濕地生態系的重要性。


另外,依據《濕地保育法》設立的濕地標章,即透過市場機制擴大社會參與濕地保育,以及推廣濕地環境教育,對象包括濕地生產、生態旅遊、觀光休閒遊憩等事業。舉凡農漁初級產物、加工品、文創品,或濕地生態教育推廣等。比如宜蘭員山的雙連埤,生產的農產品就有取得濕地標章。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累積國土測量經驗,王成機(右二)深知每吋國土的價值,由此轉身談生態保育的意義與時代任務。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提供


濕地保育具體化 白皮書2027上路


內政部也在濕地保育法精神下擬定國家濕地保育綱領,引領國家重要濕地保育方向。總目標提綱挈領維護生物多樣性、強化濕地保育網絡系統、促進濕地生態保育及明智利用,確保重要濕地零淨損失,加強濕地與氣候變遷關聯之研究及與社區互動等多項重要使命。其中「確保重要濕地零淨損失」的目標,更迎頭趕上國際保育趨勢,展現台灣積極接軌全球的決心。


為了進一步將綱領的理想具體化,國家公園署正著手籌劃「濕地保育白皮書」,要將濕地的好處與恩惠一步一步娓娓道來,並置入永續、共享的概念,讓濕地提供源源不絕的生態系服務功能,先惠及居民,再擴散到全國。


白皮書預計2027年完成,過程將邀請產官學以及當地社區居民開會討論。「因為每一座濕地週邊的居民是核心權益關係人,凝聚週邊的民眾的共識是首要,並共同經營,接著引領大眾認識進而認同這個濕地。」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鎮海國小每年帶學領生前來進行戶外學習,體驗不同主題的課程,豐富孩子的生命。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


濕地保育利用計畫描繪濕地藍圖


在《濕地保育法》的精神下,國家重要濕地經營管理的依據就是「濕地保育利用計畫」,平衡濕地的生態保育與永續利用。除了將濕地範圍內分區管理,並保育與利用雙軌並進,有如為重要濕地描繪藍圖。只是,尚有幾座國家重要濕地未完成這項計畫。


在討論濕地管理的過程中,王成機提及,雖然部分濕地尚未制定保育利用計畫,但根據現行法規,對於這些尚無保育利用計畫的濕地,凡是在其範圍內進行任何行為或措施,都必須先諮詢相關主管機關。也就是說,只要涉及濕地範圍,即使尚未有保育利用計畫,相關行為仍需提交至審查會議,並諮詢審查委員的專業意見。


「這樣的程序設計,目的在於確保所有活動在進行前,都能夠獲得專業的建議與審慎評估,以減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落實濕地保護的精神。」王成機說。


全台59個濕地中,2處國際級、40處國家級,主要由國家公園署委託國家公園或其他相關單位經管,這類委託管理均需有充足的經費支撐;至於17處地方級濕地,則採補助方式,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管理。然而,濕地相關的年度預算約落在8000~9000萬元之間。由於濕地數量多、規模不一,8000萬元的年度預算分配下來,實際上資源相當有限。


另一個挑戰則是管理人力與能力的侷限,資源分配和執行面臨不小壓力。有濕地專家疾呼,每年提供全球高達8兆至39兆美元經濟價值的濕地,退化的趨勢已嚴重到不容忽視,台灣每年投入在濕地保育上的經費同樣困窘。面臨這項困境,國家公園署將引入具社會責任的企業、學術單位,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保育台灣的濕地。


目前濕地主要分布於西南沿海地區,也就是集中在中、南部縣市。規劃、增設濕地分署或濕地中心等四級單位進行管理顯得必要。王成機表示,在規劃上,將優先設立南部濕地中心,並依據管理績效逐步發展其他分支機構,目的是增加地方濕地的管理效能,更加貼近濕地以及當地居民。



最親人的保護區? 守著山海,也要顧腳下濕地——看國家公園署如何接住挑戰

七股濕地偶拾。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攝影:吳玉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