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0° )
氣象
2025-11-12 | 環境資訊中心

最新氣候風險指數出爐:全球30年災損4.5兆 德環團籲減碳與調適

德國環境組織「德國看守」(Germanwatch)今(12)日發表最新《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CRI)報告,多米尼克、緬甸與宏都拉斯是過去30年中受極端氣候衝擊最嚴重的國家。排名前面的幾乎都是貧窮國家,但美國與五個歐盟國家也上榜。



最新氣候風險指數出爐:全球30年災損4.5兆 德環團籲減碳與調適


「德國看守」在今年的氣候大會(COP30)上發表這份報告指出,暖化加劇氣候災害,富裕國家應投入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支援脆弱國家強化氣候調適,以應對未來災害。


極端與長期氣候災害壓垮國家


「德國看守」自2006年起分析極端天氣事件,依據經濟損失、死亡人數、影響人數等資料,並納入該國人口、GDP等相對比例後,計算出長期(30年)與短期(前一年)的氣候風險指數。


《2026氣候風險指數》統計了1995~2024年這30年間發生的9700起極端氣候事件,總計83萬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4.5兆美元(經通膨調整)。


在30年統計中,受害最嚴重的前3名分別是加勒比海島國多米尼克(Dominica)、緬甸、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台灣則排在第70名。


儘管富裕國家擁有更多調適選項應對氣候災害,但不少國家如法國(第12名)、義大利(第16名)、美國(第18名)也位居榜上。


有的國家因單一極端災害事件損失慘重,有些國家則因長年發生的災害而上榜,多米尼克則兩者兼具。不僅經常受到颶風襲擊,2017年的超級颶風瑪莉亞(Hurricane Maria)造成高達18 億美元的損失,幾乎是多米尼克GDP的三倍。




最新氣候風險指數出爐:全球30年災損4.5兆 德環團籲減碳與調適


1995年到2024年長期氣候風險排名。深橘色代表實際死亡人數、淺橘色則是每10萬死亡人數占總人口比例;深紫色為受影響人數、淺紫色則是每10萬受影響人數占總人口比例;藍色是實際財損、淺藍色為財損占GDP比例。擷取自德國看守網站。


減少災情 急須調適


《氣候風險指數》也統計了2024年的氣候風險,前三名分別是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格瑞那達、中非國家查德。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在去年夏天遭到五級颶風侵襲,損失近全國GDP的20%,查德則因連月洪災損失慘重。


「德國看守」國際氣候政策部門主管謝弗(Laura Schaefer)表示,熱浪與風暴威脅最多人命,風暴造成最多經濟損失,洪災造成的最多受災人數。


報告作者之一昆澤爾(Vera Künzel)說,海地、菲律賓與印度等國,洪災、熱浪與風暴頻繁,人們還未從災害中復原,就要面臨下一波災害。




最新氣候風險指數出爐:全球30年災損4.5兆 德環團籲減碳與調適


2022年巴基斯坦遭逢世紀洪災,洪水淹沒1/3國土,3300萬人受災。圖片來源:AP Photo/Zahid Hussain(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氣候風險指數》顯示,南方國家欠缺面對極端氣候的機制,導致損失更高,迫切需要富國的援助。昆澤爾指出,氣候大會正在討論「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以援助這些國家。若沒了長期援助,他們將難以度過困境。


另一位作者艾克斯坦(David Eckstein)指出,若不加強減碳,災害風險可能會更高。同時也要加速調適行動,落實損失與損害機制,並確保氣候資金到位。



最新氣候風險指數出爐:全球30年災損4.5兆 德環團籲減碳與調適

2024年氣候風險指數報告中,氣候災害影響最大的10個國家。擷取自德國看守網站。


備註


[1] 2025年起,CRI指數設計上有若干修正。過去的基礎資料採用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次改以國際災害資料庫(EM-DAT)配合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數據為計算基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