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0° )
氣象
2025-11-26 | 環境資訊中心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首爾城東區一條安靜、乾淨的巷弄間,我們小心翼翼、半彎著腰走進一扇約一公尺高的矮門。狹小的空間、低矮的屋頂,光線從貼近地面的窗灑落,從窗戶往外看,是路面與行人的腳。這是半地下屋的世界。


這裡是城東區等級最差的半地下屋,直到三年前都還住著人。現在,這間3坪左右的半地下屋已改建成倉庫,櫃子上面擺著防災用品、融雪用的鹽巴、雨靴及鏟子等。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為解決弱勢族群居住的問題,首爾的城東區並未以拆除所有地下屋作為施政目標。攝影:林郁宸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這間約3坪大的半地下屋在城東區分級標準被評為最低,如今已改造成倉庫,超過170公分的男性站在其中顯得格外侷促。攝影:陳文姿


2022年洪災導致半地下屋淹死悲劇後,首爾市政府宣布緊急拆除計畫。然而,三年過去,大部分的半地下屋並沒有拆除。


位於首爾漢江邊的城東區,反其道而行,在第一時間展開半地下屋調查後,給予不同分級、大力補助整修,為何他們要這麼做?



半地下屋也有A+


洪災過後,城東區開始調查區內6000多戶半地下屋,依災害風險、居住健康環境等條件,將房子分為A+、A、B、C、D五個等級。結果,A+等級達2512戶,A級也有1704戶,最差的C級與D級共計10戶,之後又補助屋主改善半地下屋,如設置擋水板、可開式防盜窗、通風設備、滅火器等。


最終,城東區約1/3的半地下屋完成改善,居住條件改善後或轉作其他用途後,最差的C與D級已不復存在。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半地下屋的窗戶若位於低窪地區容易淹水,若緊鄰馬路邊也缺乏隱私,圖左為經過改善的半地下屋,已裝設防洪用的擋水板。攝影:林郁宸


「畢竟不可能讓所有半地下住戶都搬離現址,這在經濟上也不可行。」延世大學都市規劃與工程學系教授尹東根(윤동근)告訴《環境資訊中心》。


城東區計畫研究部政策專員林耿志(임경지)解釋,現實的困境是社會住宅不足。若就此拆了半地下屋,弱勢租戶將無處可去,陷入更悲慘的處境,「這是當下務實的作法」。


第一步是改善住房


沒有全面拆除半地下屋,也沒下令這些房子不得居住,城東區協助屋主修繕的做法招來不少批評。有人指責這是用納稅錢補助房東,而房東也不滿自家房子被列為D級,影響房價。面對各方質疑,一套完整可信的分級制度成了城東區的底氣。


「我們的做法是要徹底改善這些空間。」林耿志說,若只補助弱勢族群搬離,房屋問題依然存在,舊房客搬走後,經濟更弱勢的人搬進去,將會陷入惡性循環。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城東區輔導改善近1/3的半地下屋,評級最差的十間優先處理,區內如今已沒有C與D級的半地下屋。攝影:陳文姿


林耿志補充,為避免房東想藉翻修來提高房租,城東區與部分房東簽訂共生協議,規範五年內凍漲租金,以保障租屋族權益,至今約有近百位房東簽署。


災害背後:貧窮與不平等的困境


回顧三年來的進展,反貧困社會組織(빈곤사회연대)的活動家李梓任(이재임)批評,政府對半地下屋的支援依然相當有限,即使在洪水潛勢區,仍有1/3尚未裝設最基本的防洪擋水板。


他補充,他們在慘案發生一年後就發現安裝數量不足,詢問之下發現理由竟是「屋主擔心裝設擋水板,像是在昭告『這是會淹水的房子』,房子賣不掉、房價會跌。」


李梓任說,住的是房客,但房屋設備、房屋的決定都是屋主說了算,「房東—房客」間本就存在不對等關係。不安全的住房固然是問題,不得不住在此的人是更根本的問題。追根究柢,「貧窮」才是問題所在。政府應把社會住宅(공공임대 주택)當成因應氣候災害的對策,可惜的是,目前數量遠遠不夠。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李梓任(이재임)認為,屋主與住客的不平等讓半地下屋問題更難解決,政府應提供足夠的社會住宅作為因應氣候災害的對策。攝影:陳文姿


首爾開啟「鄰里互助制度」


為避免2022年的事件重演,首爾市於隔年(2023年)推出救急策略「鄰里互助制度」(동행 파트너)。住在高風險地區的弱勢住戶與鄰居、熟悉地方狀況的里長或鄰長等人組成群組,每組約五人,一旦收到淹水預警,群組裡的人會相互協助,確保弱勢住戶能在黃金時間內疏散。


延世大學都市規劃與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秋美進(추미진)手指地圖解釋,「這棟粉紅色的住宅代表弱勢住戶,藍色則是被配對的鄰居,圖上標示了社區活動中心和避難所,所有夥伴手上都有這張地圖。」一旦災難來襲,這些「藍色的鄰居」便會第一時間協助撤離。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秋美進(추미진)解釋首爾的「鄰里互助制度」(동행 파트너)如何協助弱勢族群在緊急災害中盡早撤離。攝影:陳文姿


國際救援NGO「The Promise」(承諾,暫譯)常務理事金東勳(김동훈)回想三年前的洪災,當時求助電話太多了,119難以負擔。他說,當時許多居民都主動衝進半地下屋救人,或是撬開車門,把受困的人拖出來,但是災情太慘,最後仍留下遺憾。


他解釋,韓國對於救災的傳統觀念,是先等政府發號施令,或是等待119救援。但在世越號事件與COVID-19疫情後,民眾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他建議,韓國應建立「市民救市民」的機制,這也是他正努力的目標。


從制度上消滅危險住房


城東區分級制度的作法獲得肯定,隔年首爾市採用這套制度,並擴展到25個行政區。但這只是第一步,城東區持續改善,並參照國際住宅安全標準,花了兩年時間,推出新的「危險住房標準」(위험거처기준),於今年2月展開新一波的調查。



【逃離半地下國】氣候高風險卻拆不得? 首爾尋半地下屋的新解方

電影「寄生上游」以階梯來展現弱勢者的困境與難以跨越到上游階級的鴻溝,而半地下屋凸顯了更多的社會議題。攝影:陳文姿


城東區期待,這次調查能做為起點,未來可以依照實際數據來訂定安全住房的標準,作為城東區長期住房政策與福利的依據,而最終目標,是讓「最低的安全住宅標準」入法,全面改善住宅的安全。


「我覺得那地方不適合人居住,」住過五年半地下屋的時宇(化名)說,「但很多學生、領基本薪資的人沒有選擇。」


「解決半地下屋問題,不能只靠『消滅』半地下屋」,林耿志說,與其災後才開始修繕、補救,我們更做的是提升整體住宅安全,讓高風險的住宅逐步淘汰。


《環境資訊中心》走訪台韓的防災經驗,看見真實版寄生上流的困境。繼續閱讀:〈【逃離半地下國】真實版「寄生上流」 洪災三年後 他們為何還住在這裡?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