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4° )
氣象
2023-11-26 | 今傳媒

新片《五月的35日》片名大膽挑戰敏感字眼!預告片放上YouTube竟遭關閉留言

新片《五月的35日》片名大膽挑戰敏感字眼!預告片放上YouTube竟遭關閉留言

圖/電影《五月的35日》透過孩童純真視角,直面戰爭下的兒童難民議題。鴻聯國際提供

【今傳媒/記者陳昱均報導】提到「5月35日」,人們常常反射性地聯想到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這起著名的歷史事件至今在中國仍無法被開放討論,但在台灣卻有一部電影《五月的35日》大膽地使用了這個「敏感」的字眼,探討的不是政治、而是兒童難民議題,即將在12月1日正式上映;然而,這個片名本身因為過於敏感,發佈上映消息時,網友留言紛紛歪樓了:「8964」、「原來當時德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謝謝提供資訊」、「如果不是因為內文我以為是左邊鄰居」、「這個在中國是禁片嗎」、「這片名厲害,不用擔心口國人盜片」、「靠盃我以為是隔壁」、「我看了很久才發現他真的不是在講中國」,就連該片在YouTube頻道上發佈的預告,留言都會被關閉,未演先轟動。

新片《五月的35日》片名大膽挑戰敏感字眼!預告片放上YouTube竟遭關閉留言

圖/《五月的35日》片名取名太過敏感,掀起熱議。鴻聯國際提供

電影《五月的35日》改編自魯迪格柏特萊姆(Rüdiger Bertram)的同名小說《Der Pfad》(英譯:The Path),與德國移民麗莎.菲特科所出版的回憶錄《逃離庇里牛斯山脈》,小說與電影情節皆取材自真實事件,闡述1940年至1941年間,猶太難民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不得不冒險從法國南部穿越庇里牛斯山,逃至西班牙的真實故事。麗莎菲特科與她的丈夫就曾在當地幫助許多人逃往西班牙,知名的猶太裔哲學家班雅明也曾經走過這條逃亡小徑,但他最後卻因無法出示法國當局核發的身分證明,而選擇在加泰隆尼亞絕望自殺,這條橫跨法國與西班牙的逃亡小徑因而得名「瓦爾特班雅明小徑」,除了闡述逃離的涵義,也融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試圖向觀眾表達出兒童難民的處境正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重要訊息。

新片《五月的35日》片名大膽挑戰敏感字眼!預告片放上YouTube竟遭關閉留言

圖/導演希望透過電影警示觀眾兒童難民正在面對險峻的情況。鴻聯國際提供

導演托比亞斯維曼為了重現當時逃亡的驚險與苦難,斥資上億只為了回到庇里牛斯山的這條小徑實景拍攝,並且融合了德國諷刺童書《5月35日》的奇幻懸疑元素,透過孩童的純真視角,直面戰爭下的兒童難民議題,同時探討了一個極具時事性的主題──戰亂與和平,並表示:「重新回到這條小徑拍攝,令人感到戒慎恐懼,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現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但在納粹時期的人們卻不得不害怕死亡」,且為了實際呈現出這段史實,並留給後人警示,導演進一步表示:「我們希望這是一部能夠吸引大眾的電影,儘管故事背景設定在 1941 年,我們也不希望他看起來像是陳舊的古裝劇,因為這是一部鑑往知來的電影。」

除了電影《五月的35日》,德國還有一部電影叫《萬湖會議》,同樣討論納粹題材,這段歷史一直是電影熱門的題材。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 2022 年底,全球共有1億84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其中就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兒童,而在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發生的現在,這個數字正在持續上升;片商特別在今天(26日)舉辦電影公益講座,邀請法律白話文運動的楊貴智與導演鴻鴻,一同從電影出發,淺談國內外轉型正義與難民現況。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