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8° / 27° )
氣象
2024-08-09 | 大成報

彩䴉南市首見育雛 有可能成為臺灣鳥類新住民

彩䴉南市首見育雛 有可能成為臺灣鳥類新住民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在臺灣屬於極稀有迷鳥「彩䴉」,連績5年都有出現在臺南市北門區,今天首見育雛情況,應該是彩䴉在臺南繁殖首筆紀錄。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臺南環境良好,因此吸引迷鳥彩䴉等鳥類來覓食棲息甚至繁殖育雛,有可能會定居臺灣臺南,成為臺灣「鳥類新住民」。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指出,2020年4月就有鳥友在屏東東港目擊17隻彩䴉,爾後更發現幼鳥出現在屏東崁頂油車庄野外,是臺灣首度發現幼鳥,而族群數量更從17隻增加到20隻,並疑似有繁殖行為,臺南市北門區連績5年都有出現極稀有迷鳥「彩䴉」,今年活躍北門二重港地區,8日早上被鳥友發現有築巢繁殖育雛情形,位置發現有2隻幼鳥在巢外育雛,未來是否會擴散至臺灣並落地生根,成為留鳥或夏候鳥,有待繼續觀察。



彩䴉南市首見育雛 有可能成為臺灣鳥類新住民


根據維基百科「彩䴉」資料有關「棲地」、「繁殖」、「飲食」、「保育」等資料,小編整理如下:


1、棲地:


(1)彩䴉在非常淺的水中覓食,並在有高大且密集的挺水植被(如蘆葦、紙莎草或燈心草)及低矮樹木或灌木的淡水或半鹹水濕地築巢。


(2)牠們偏好湖泊和河流邊緣的沼澤地,但也能在潟湖、洪泛平原、濕草地、沼澤、水庫、污水池、稻田和灌溉農田中找到;在使用印度西部的農田時,彩䴉顯示出季節性地依賴景觀的使用。


(3)在夏季,牠們偏好使用>200公頃的濕地區域,而在其他季節則使用中等數量的濕地(50-100公頃)區域,但不一定在濕地中覓食。


(4)在沿海地區,如河口、三角洲、鹽沼和沿海潟湖中較少見。


(5)偏好的棲地通常是在遠離覓食區的大樹上。


(6)當沒有人的干擾時,牠們甚至會在城市中棲息,利用繁忙公路和其他道路旁的樹木。


2、繁殖:巢通常由樹枝和植被構成的平台,位置至少在距水面1米(3.3英尺)處,有時高達7米(23英尺),位於密集的挺水植被、低矮樹木或灌木中;3到4顆蛋(偶爾5顆)會被產下,由雄鳥和雌鳥共同孵化,時間為20至23天;幼鳥約7天後可以離巢,但父母會繼續餵養牠們6至7週,幼鳥大約在28天後會長羽。


3、飲食:彩䴉的飲食會根據季節變化,且非常依賴於可用的食物;獵物包括昆蟲成蟲和幼蟲,如水生甲蟲、蜻蜓、豆娘、蚱蜢、蟋蟀、蒼蠅和石蠅,環節動物包括水蛭、軟體動物(例如蝸牛和貽貝)、甲殼類(例如螃蟹和小龍蝦),偶爾也會捕食魚、兩棲動物、蜥蜴、小蛇和幼鳥。


4、保育:彩䴉是適用於非洲-歐亞遷徙水鳥保護協定(AEWA)的物種之一;彩䴉可能因濕地棲地退化和因排水、海水倒灌、地下水抽取及外來植物入侵而造成的損失而受到威脅;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一級。



生態保育學會副總幹事黃永豐表示,彩䴉分布於歐洲南部、亞、非、美洲、中國大陸等地,棲息在湖沼間,在臺灣是稀有迷鳥,喜群居,常在沼澤、河口、水稻田或溼地等淺水地帶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如今在臺南北門發現彩䴉育雛生長,是否會成為臺灣的留鳥,在臺灣繁殖,值得持續觀察。(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提供照片)


彩䴉南市首見育雛 有可能成為臺灣鳥類新住民

彩䴉南市首見育雛 有可能成為臺灣鳥類新住民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