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有毒的人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有毒的人(toxic people),指的是一個無法讓身旁的家人、伙伴和好共處的人,他們口出惡言、言不由衷,只會批評、抱怨、挑剔、咀咒、控制、情緒捉摸不定、幸災樂禍、冷言冷語,甚至揚言追殺等負面行徑。
四種消「毒」模式
有毒的人可能生理上有精神疾病,但不自知,也未經治療,以致我行我素,造成旁人心驚膽跳,不知何時火山爆發,又要噴「毒」了。
有的則是心理上受過童年創傷,或是家庭教養不當,導致先發制人,總是用眼神逼人、用語言傷人,甚至用手腳打人。
有毒的人如果自知有錯,能夠誠心道歉,尋求醫療照護、請教心理諮商、早早解毒,不再傷害旁人,然而有的是總是驕縱無知,手指頭指向旁人有錯,使得關係交惡、長期不和。
如果遇到有毒的人,怎麼辦?
從人際關係確定親疏遠近,可以決定處理的方式,若是主管、同事、客戶,那麼換個工作,避而遠之,樂得清閒,但若是有血緣關係或是親屬關係又該如何面對?
有四種不同選擇方式:
第一種:離而不即
例如,碰到恐怖情人,完全不可理喻的控制追蹤,這時,儘快安排換住所、換工作、隱名埋姓,不再讓對方有機會碰面,因為保命要緊啊!
第二種:即而不離
這是非理智的選擇,偏偏這世上真有人如此「走不開」。有些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指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情感,還同情加害者)的人,默默承受語言暴力、肢體暴力、精神暴力,就是走不開。
第三種:不即不離
如果是得了精神疾病的家人,或是年老失智的父母,必須忍受他們無理謾罵,或是重覆怪罪,任誰也受不了。
但是因為有著父母、夫妻、親子、手足等關係,看到對方無助,乏人照料,當然選擇「不離棄」,可是又長期受苦,最終忍無可忍,選擇了「不即」的方式。
「不即」就是減少靠近,減少情感流露,因為精神受創嚴重,自身難保啊!
第四種:若即若離
這一種相處模式「有時靠近,有時遠離」,這在許多婚姻生活中出現。
夫妻唇齒相依,日常生活摩擦多,為了孩子接送,父母看病,公司加班等事項,一言不合,加上疲累,必然大聲爭吵。現代女性在人格獨立、情感獨立、經濟獨立已經有了成長的雛型,明白在婚姻關係裡,儘管老公是個「有毒的人」,生氣起來會口不擇言,但還不至於需要離婚,因此採取「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相處模式。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不讓毒性發作
以上四種遠離有毒者的互動方式,各有苦衷,也各有解套方向。
「若即若離」的方式最能掌控互動時的自主性,絕不讓有毒者任意攻擊。也就是做到如下三項自保之道:
第一:遠離現場
警覺到對方即將「噴毒」,儘快離開現場,不必要受到這種「毒蛇效應」(被語言傷害而無法療癒)影響,應儘快走出家門找朋友,帶孩子出遊等。
第二:獨立空間
減少和有毒者在同空間。因為動輒得咎,自討沒趣,儘量在家中安排有個獨立空間,只要門關起來,耳機戴上,眼罩掛上,自己就擁有被尊重的獨立空間,減少被有毒者干擾。
第三:消毒活動
多接近正能量的人,也讓自己定期做點「消毒」活動。可以閱讀好書、看線上好影片、去運動、學瑜伽,自己「正能量」多了,回到家中至少「百毒不侵」一段時日,彼此相安無事,快樂一陣子!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生活新聞
-
台南頂山國小廢校校舍遇颱風受損 立法委員陳亭妃等推動安全處置及再利用規劃
(18 分鐘前) -
專業暖心雙驅動 崇仁醫護美容保健科x啟智協會用技術撫慰弱勢身心
(27 分鐘前) -
青少年劇場作品《Authentic》臺南登場 探索數位時代的真實
(27 分鐘前) -
2025 臺南國際扣件工業展登場 首屆盛會助產業接軌全球
(27 分鐘前) -
楊柳過境 第四作戰區兵力助南部災後復原
(3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