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28° )
氣象
2025-07-23 | 互傳媒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 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 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

互傳媒/記者 蘇彩娥/南投 報導】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日前正式公告,將「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登錄為南投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並認定長年深耕埔里地區天然漆產業、致力保存與推廣的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與其子徐仁樑為「技術文化保存者」。父子兩人多年如一日守護即將失傳的台灣天然漆技藝,不僅見證了百年產業的興衰,也為文化永續注入深厚的延續動能。埔里鎮長廖志城特別親赴館所,贈送紅榜表示祝賀,盛讚徐家父子六代對天然漆的堅持與情感,是埔里的驕傲,更是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典範。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 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
▲六代傳承,守護百年工藝!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記者蘇彩娥攝)

天然漆,又稱大漆,為從漆樹樹幹中採集出的天然汁液,是古代東亞重要的天然塗料。其具備防水、防腐、耐高溫、附著力強等特性,經過繁複製程後可製成表面細膩光滑的高級塗膜,早期廣泛應用於生活器皿、宗教藝術與建築裝飾,在台灣更擁有超過百年歷史。南投埔里因氣候濕潤、地形合宜,自日治時期即為台灣主要產漆區之一,是名符其實的「台灣天然漆故鄉」。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 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
▲六代傳承,守護百年工藝!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記者蘇彩娥攝)

年近八旬的徐玉富,是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的創辦人,更是台灣第五代天然漆職人。他於1960年代即投入天然漆產業,傳承自日治時期台灣殖漆株式會社的煉漆技術,累積超過一甲子的實務經驗與職人精神。面對天然漆逐漸被化學塗料取代的現實,他未曾放棄,反而投入轉型之路,將家族事業結合教育推廣與文化觀光,成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不僅保存技術與設備,更將職人精神延續至下一代。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 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
▲六代傳承,守護百年工藝!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記者蘇彩娥攝)

徐家傳承不輟,尤其第六代徐仁樑與妹妹徐苑菁亦全力投入傳承與研究。徐仁樑長年跟隨父親學習製漆,從山林採漆到工坊煉製,樣樣親力親為。他在獲選技術文化保存者後深有感觸表示,這份技藝對我們家而言,不只是工作,是一份無法割捨的文化情感。雖然一路走來很辛苦,也曾遭質疑甚至嘲笑,但我父親始終堅信『台灣天然漆還在』,一步一步堅持到今天。如今輪到我,必須成為那座撐起傳承的山。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 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
▲六代傳承,守護百年工藝!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榮獲台灣天然漆技術文化保存者殊榮。(記者蘇彩娥攝)

值得一提的是,徐苑菁更耗時15年,從各地蒐集產業資料、老照片與歷史紀錄,於2022年與父親合著出版《台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完整紀錄產業發展、技術演進與家族故事,成為研究台灣天然漆工藝文化的重要文獻。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歷經921大地震重創,仍未曾中斷傳承使命。徐玉富重建家園後再度出發,不僅持續傳授技術、保存文物,也創新發展天然漆應用,包含漆器生活用品、漆茶、漆咖啡,甚至與學術界合作研究天然漆的抗癌特性,將百年工藝延伸至現代生活的多元領域。

根據縣府文化局調查,天然漆產業技術涵蓋從漆樹育苗、種植、採漆、濾漆、煉漆到精緻調色等工序,每一道手續皆極為繁瑣。一棵漆樹需歷經4至5年方能採收,年產量僅約250克,製程耗時費工,品質與手藝高度相關。也因此隨著工業塗料崛起,傳統天然漆產業逐漸式微。徐家能保存完整製程技術並建立教育展示平台,實屬難能可貴。

埔里鎮長廖志城表示,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不只是地方文化象徵,更是全台灣僅存的天然漆技藝傳承據點。徐玉富父子以無比的熱情與堅持,將這項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不僅值得嘉許,更值得全社會一同關注。他也期許縣府未來持續支持文化保存工作,鼓勵年輕世代參與,讓天然漆文化與技藝在埔里繼續發光、發熱。

南投縣政府指出,後續將協助技術保存者建置推廣平台、開設傳習課程,深化社會大眾對天然漆產業的認識與關注,進一步促進文化資產的跨世代永續傳承。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