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健康孩子!爸媽角色,遠比自己想得更重要

文/信誼編輯群〡信誼好好育兒
每年開學季總是孩子生病的高峰期,許多健康問題其實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健康促成來預防。從孕期調養、疫苗接種到生活習慣的養成,爸媽若能提早準備,就能大幅降低孩子生病的風險。
爸媽在養育孩子時,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能具備基本的認知,並隨著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調整照顧重點,更能為孩子的健康把關。首先可以瞭解以下幾個觀念:
● 孕期調養,儲備寶寶好體質
大量的臨床調查發現,懷孕前期與懷孕過程中,爸媽的體質狀況、心理狀況,以及飲食、作息、情緒及環境等因素,都會對孩子的體質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 疫苗注射與健康檢查並重
定期帶寶寶打疫苗並不只是為了預防注射,而是透過量身高、體重,觀察生長發育狀況,溝通日常照顧或互動時注意到的問題,所以,爸媽和醫生是一起合作的守門員,要善用「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的資源,定期追蹤、評估孩子的發展。
● 健康教育從日常生活做起
健康教育的範疇包含了日常的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如果爸媽以身作則,從小提供孩子正確的營養和飲食經驗,並且注重作息、培養運動興趣和技能、養成衛生習慣、分辨安全與危險,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健康意識,懂得自我管理,不但能維護個人的健康,也不侵害他人。
1~3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1歲之後孩子開始會走、會跑,大肌肉和小肌肉動作都變靈活。這個階段有時很黏媽媽,看不到媽媽便大哭,快睡覺前更是如此,常需要特定安撫物。2歲後的語言發展進步很快,吃飯、睡眠以及大小便等自理能力也慢慢增強。不過2~3歲的孩子正進入「狂飆期」,有時惹人愛,有時卻易怒或出現強烈的反抗行為。
● 注重營養需求,預防日後文明病
1~2歲孩子蛋白質攝取的量與質都很重要,要廣泛攝取不同食物才能得到足夠種類的胺基酸。2歲以上營養需求逐漸與成人相同,勿吃太鹹以免造成日後高血壓與骨質疏鬆;多吃蔬菜可獲取葉酸與維生素C;攝取穀類肉類可得到維生素B、蛋白質與鐵質。
● 勿讓孩子晚睡及使用3C產品
夜間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最好10點鐘就睡覺,若沒睡或睡眠品質不佳都會影響孩子長高。而電視、電腦、平板或手機則是現代生活中對幼兒身心不利的物品,爸媽需要管控。
● 訓練大小便要順應生理成熟
訓練大小便可以提升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但不宜勉強。可先訓練日間大小便,隨著日間的訓練及年齡漸長,夜尿會逐漸改善;一般女孩較先能控制小便,如果女孩在4歲後、男生在5歲後仍然持續尿床,最好就醫診斷。
● 注意日常安全及警覺發展問題
這個年紀好奇心重、活動力漸強,要預防玩火、玩電、溺水、跌落及梗塞等意外發生。若發現語言能力明顯較其他孩子差,可能是智能或聽力有狀況,建議就醫診斷。孩子若對外界事物不能掌控或恐懼、生病、太疲勞都可能會突然大發脾氣,爸媽要協助疏導而非體罰。
3~6歲階段的照護重點
滿3歲時體重達到大約出生時4倍,身高達出生時2倍,孩子已經可以跑步、跳躍、單腳站立、上下樓梯,手部功能也繼續發展,能畫圓形畫得更好,可使用剪刀等工具。3~6歲孩子的認知明顯進步,逐漸由自我中心轉為關心周圍的人,喜歡結交友伴,許多觀念和行為也會從友伴身上模仿、學習,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群體生活中,更有機會得到新的體驗。
● 對食物有自己的偏好,需和緩引導
這個年齡孩子對食物的喜好會變來變去,反映出身體內在營養素的需求,例如:缺乏維生素C時就會想吃蔬果,缺乏鐵質時就會想吃肉類,可適度讓孩子選擇喜歡的食物,教導孩子分辨營養素不同的種類,不要過於強迫孩子。
● 預防飲食或情緒造成孩子便秘
有些孩子因為只顧著玩而延誤上廁所,有些則是不喜歡外面的環境而要回家才上,也有一些是受情緒影響。爸媽要鼓勵孩子攝取充足的水分、多吃蔬果,主食可加入高纖的胚牙米、全麥麵包等,其中富含纖維質可促進腸道蠕動。每天運動30分鐘不但能讓心情愉快,還會造成腹部的振動及調節自律神經,有助預防便秘。
● 趁著健康檢查教導孩子自我保健
每年新生入學時,幼兒園都會進行學前兒童的發展評估,並且會由幼兒園附近醫院或衛生所的醫生、護理人員到學校進行基礎性的幼兒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的項目包括:身體檢查(心雜音、隱睪、疝氣)、視力、聽力及口腔篩檢。除了希望透過專業醫師的診斷儘早發現問題,爸媽也可趁機引導孩子愛護眼睛與聽覺,並學習正確的刷牙方式,如果有進一步問題,也可以及早矯正與治療。
延伸閱讀~
【Podcast】發燒要不要退?咳嗽不癒怎麼辦?兒醫傳授3A觀察法,判斷就醫時機
最新生活新聞
-
高溫飆38°C!未來一週仍晴朗 首波東北季風估下週南下
(34 分鐘前) -
打拼上陣父子兵 高雄臺青黃宏信在山東濰坊峽山庫區築夢鄉村生態園
(38 分鐘前) -
金門國慶閱兵自衛隊會員大會圓滿達陣!雙十齊聚強化傳承
(47 分鐘前) -
臺南地方稅提供線上稅務24小時不打烊服務
(47 分鐘前) -
國慶焰火在南投 逾4萬發焰火照亮夜空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