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 自立晚報

【記者卓羽榛臺北報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12年10月推出臺北文化小旅行第一波文化點,今日上午舉辦《臺北文化小旅行100點》成果發表會,由蔣萬安市長、文化局長蔡詩萍與風格旅人謝哲青共同出席,在高科技虛擬攝影棚裡沉浸體驗這次文化點之一的「社子島島頭濕地」,透過虛實融合的互動,3人進行一段與臺北、文化的對話,並與現場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朋友互動,讓大家重新認識臺北各種文化面貌及分享在地生命故事,在臺北文化小旅行100處文化點裡,共同開啟一場走進城市、也走進內心的療癒之旅。
文化局表示,臺北文化小旅行最後一波推出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向陽心苑、士林203號公園(福德洋圳支線親水區)、萬華茶室文化老街(西園路)、中央藝文公園(蒲添生三美神雕像)等30處,總計達成文化點100處,涵蓋歷史場域、自然生態、社區記憶、公共藝術等多元面向,建構出臺北專屬的文化地圖,包括具特色濕地公園之一,為臺北少見親水生態綠地的「社子島島頭濕地」,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有著與關渡、八里相望,遠眺觀音山、大屯火山群與關渡大橋等270度壯闊河景;很難想像在臺北市中心居然有座收藏超過4萬件標本的「成功高中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展示面積、標本數量及種類在全球同類型博物館中名列前茅,對於喜愛昆蟲或希望增進相關知識的民眾,無疑是一處難得的學習與觀賞場所,都各有許多特色值得民眾去深度探訪。
今日發表會特別邀請到知名作家謝哲青擔任本次的「風格旅人」,他在自己創作的《早知道就待在家》書中,寫下「出走,是為了回家」,他表示「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多年來旅行與生活中,最深刻的體會」。他提到在這個節奏過快、資訊過量的時代,都市生活常常讓人忘了自己來自哪裡,又想往哪裡去。所以,他會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設計一些「文化的避難所」,包括閱讀旅行文集、走訪老廟、觀察街角風景等,讓自己稍微慢下來、重新和自己對話。而這與臺北文化小旅行的核心精神可以說是相當契合。
蔣萬安市長於發表會上提到,在忙碌工作之餘,最喜歡的放鬆方式,其實就是走路;在臺北這座城市裡用雙腳慢慢走、慢慢看,也許是一條老街、一棟老房子、一家老店,它們都承載著城市的故事與溫度。他也特別提到,想要帶太太到政大附近重溫唸書時期感受到的獨特在地文化,像是小坑溪文學步道除了有小溪、白鷺鷥等自然景觀外,沿途還有文學詩人的詞句,處處充滿文學氣息。另外還推薦了位於文山區的樟山寺,除了可以喝杯茶喘口氣,還能在夜間欣賞美麗的夜景,讓我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中,靜下來看看臺北市。蔣市長最後說,很喜歡「文化小旅行」這個概念,它不需要遠行,也不需 要呼朋引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一段屬於自己的 me time。
文化局長蔡詩萍則表示,臺北文化小旅行非指是一場有目的地的觀光,而是一場沒有刻度的在地感受,並強調臺北的魅力不在遠方,而是深藏在日常巷弄之間,他也鼓勵大家走出家門,在沒負擔的文化小旅行中,體會文化即生活的意境,感受每個文化點帶來的心動與連結,走出家門,也走進自己的內心。
現場也有幾位市民朋友分享,在臺北的日常生活中,不同世代的市民早已自成一場場精彩的文化旅行——對於一位退休人士來說,臺北的文化角落充滿回憶與陪伴。他分享,時常與母親漫步關渡自然公園,那裡能夠賞鳥以及賞花,每次去都有種「充電」的感覺,可以享受走進自然的靜謐時光。而對於一位熱愛藝文的青年文化工作者來說,臺北的文化底蘊藏在巷弄間的步調裡。他居住在雙連文昌宮一帶,熟悉每逢考季排隊祈福的人潮,也喜歡從文昌宮出發,沿著心中山線形公園緩步至中山站。這段綠意盎然、蜿蜒曲折的路線,不僅是城市裡的療癒風景,更象徵著都市節奏的放慢。與之平行的赤峰街,老舊汽車材料行與文創選物店交錯共存,展現出臺北兼容並蓄、工業與文藝和諧共生的魅力。
臺北文化小旅行自推出以來廣受市民好評,打破旅遊路線及遊程之既定框架,以多元的文化點及深度故事串起臺北的各種想像及面貌,民眾造訪時可找尋文化點現場的Qrcode,理解每處文化點不為人知與精采的樣貌;未來文化局亦將透過更多文化小旅行推廣活動,同時呼應現代人出去走走透透氣的解壓思維,即將在8月底進行文化點徵件活動,邀請大家透過影像創作,分享實際走訪文化點的親身感受,9月至11月期間於文化點中舉辦草地音樂會、速寫繪畫及茶道互動等3場活動,讓市民在每一次的短暫離開家門,都能遇見不一樣的臺北,12月更預計推出一本以探索文化點日常搭配都市生活心靈療癒的出版品。更多臺北文化小旅行請關注臺北文化小旅行官網、臺北文化小旅行google地圖包或設計臺北粉絲專頁。
臺北文化小旅行達成100處文化點 「走進臺北」

【記者卓羽榛臺北報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112年10月推出臺北文化小旅行第一波文化點,今日上午舉辦《臺北文化小旅行100點》成果發表會,由蔣萬安市長、文化局長蔡詩萍與風格旅人謝哲青共同出席,在高科技虛擬攝影棚裡沉浸體驗這次文化點之一的「社子島島頭濕地」,透過虛實融合的互動,3人進行一段與臺北、文化的對話,並與現場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朋友互動,讓大家重新認識臺北各種文化面貌及分享在地生命故事,在臺北文化小旅行100處文化點裡,共同開啟一場走進城市、也走進內心的療癒之旅。
文化局表示,臺北文化小旅行最後一波推出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向陽心苑、士林203號公園(福德洋圳支線親水區)、萬華茶室文化老街(西園路)、中央藝文公園(蒲添生三美神雕像)等30處,總計達成文化點100處,涵蓋歷史場域、自然生態、社區記憶、公共藝術等多元面向,建構出臺北專屬的文化地圖,包括具特色濕地公園之一,為臺北少見親水生態綠地的「社子島島頭濕地」,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有著與關渡、八里相望,遠眺觀音山、大屯火山群與關渡大橋等270度壯闊河景;很難想像在臺北市中心居然有座收藏超過4萬件標本的「成功高中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展示面積、標本數量及種類在全球同類型博物館中名列前茅,對於喜愛昆蟲或希望增進相關知識的民眾,無疑是一處難得的學習與觀賞場所,都各有許多特色值得民眾去深度探訪。
今日發表會特別邀請到知名作家謝哲青擔任本次的「風格旅人」,他在自己創作的《早知道就待在家》書中,寫下「出走,是為了回家」,他表示「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多年來旅行與生活中,最深刻的體會」。他提到在這個節奏過快、資訊過量的時代,都市生活常常讓人忘了自己來自哪裡,又想往哪裡去。所以,他會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設計一些「文化的避難所」,包括閱讀旅行文集、走訪老廟、觀察街角風景等,讓自己稍微慢下來、重新和自己對話。而這與臺北文化小旅行的核心精神可以說是相當契合。
蔣萬安市長於發表會上提到,在忙碌工作之餘,最喜歡的放鬆方式,其實就是走路;在臺北這座城市裡用雙腳慢慢走、慢慢看,也許是一條老街、一棟老房子、一家老店,它們都承載著城市的故事與溫度。他也特別提到,想要帶太太到政大附近重溫唸書時期感受到的獨特在地文化,像是小坑溪文學步道除了有小溪、白鷺鷥等自然景觀外,沿途還有文學詩人的詞句,處處充滿文學氣息。另外還推薦了位於文山區的樟山寺,除了可以喝杯茶喘口氣,還能在夜間欣賞美麗的夜景,讓我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中,靜下來看看臺北市。蔣市長最後說,很喜歡「文化小旅行」這個概念,它不需要遠行,也不需 要呼朋引伴,而是在生活中找到一段屬於自己的 me time。
文化局長蔡詩萍則表示,臺北文化小旅行非指是一場有目的地的觀光,而是一場沒有刻度的在地感受,並強調臺北的魅力不在遠方,而是深藏在日常巷弄之間,他也鼓勵大家走出家門,在沒負擔的文化小旅行中,體會文化即生活的意境,感受每個文化點帶來的心動與連結,走出家門,也走進自己的內心。
現場也有幾位市民朋友分享,在臺北的日常生活中,不同世代的市民早已自成一場場精彩的文化旅行——對於一位退休人士來說,臺北的文化角落充滿回憶與陪伴。他分享,時常與母親漫步關渡自然公園,那裡能夠賞鳥以及賞花,每次去都有種「充電」的感覺,可以享受走進自然的靜謐時光。而對於一位熱愛藝文的青年文化工作者來說,臺北的文化底蘊藏在巷弄間的步調裡。他居住在雙連文昌宮一帶,熟悉每逢考季排隊祈福的人潮,也喜歡從文昌宮出發,沿著心中山線形公園緩步至中山站。這段綠意盎然、蜿蜒曲折的路線,不僅是城市裡的療癒風景,更象徵著都市節奏的放慢。與之平行的赤峰街,老舊汽車材料行與文創選物店交錯共存,展現出臺北兼容並蓄、工業與文藝和諧共生的魅力。
臺北文化小旅行自推出以來廣受市民好評,打破旅遊路線及遊程之既定框架,以多元的文化點及深度故事串起臺北的各種想像及面貌,民眾造訪時可找尋文化點現場的Qrcode,理解每處文化點不為人知與精采的樣貌;未來文化局亦將透過更多文化小旅行推廣活動,同時呼應現代人出去走走透透氣的解壓思維,即將在8月底進行文化點徵件活動,邀請大家透過影像創作,分享實際走訪文化點的親身感受,9月至11月期間於文化點中舉辦草地音樂會、速寫繪畫及茶道互動等3場活動,讓市民在每一次的短暫離開家門,都能遇見不一樣的臺北,12月更預計推出一本以探索文化點日常搭配都市生活心靈療癒的出版品。更多臺北文化小旅行請關注臺北文化小旅行官網、臺北文化小旅行google地圖包或設計臺北粉絲專頁。
最新生活新聞
-
-
嘉義女校長遇台3線泥石流竄 感嘆開車要備安全帽
(38 分鐘前) -
信義代銷觀察捷運宅詢問度升 板橋首推這站
(43 分鐘前) -
暴雨重創台中多區 市府搶通災區籲民眾警戒
(43 分鐘前) -
豪雨影響 省道9路段預警性封閉、3處災阻
(5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