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百業/台灣綠茶榮枯百年 五代傳人葉書察談蒸菁傳奇
(記者林忠勳/專訪)當今台灣消費者說起綠茶,腦海多半浮現便利商店的無糖罐裝或手搖飲。然而在量產飲料成為主流以前,台灣綠茶曾兩度站上國際舞台,一次是戰後以炒菁「珠茶」出口北非,另一次則是1970年代大量蒸菁煎茶遠銷日本。新福隆茶廠第五代負責人葉書察,近日在《艾瑞克IN新聞》專訪中,循家族史細數這段被忽略的榮光,帶領愛茶人重回台灣茶百年奮鬥史。

日本綠茶分類精細
葉書察先從日本茶系統談起。他指出,日本茶雖以煎茶佔逾五成,但台灣市場對「抹茶」一詞更為熟悉,許多品牌於是以抹茶作包裝切入銷售,「抹茶與煎茶完全不同,抹茶原料是覆下栽培的碾茶,煎茶則多為覆上栽培。」為了讓消費者快速理解,他常以三款茶包:煎茶、焙茶與煎茶加玄米作為入門示範,透過海苔般鮮味、焦糖香與穀物香的對比,勾勒蒸菁工藝的輪廓。
曾祖父用心被日本人相中
談到家族與綠茶的緣分,故事可追溯至清末。1890 年代北台灣茶葉外銷興盛,葉書察的曾祖父葉標松原本只是務農小戶,因管理茶園用心,被日本茶商延攬代耕大片山坡,自此踏入製茶業。1925 年茶廠在官方縣誌完成登記,成了桃竹苗地區至今尚存的「百年老號」之一。
日治時期,「南糖北茶」政策讓紅茶成為官方主線,三井物產更在桃竹苗設八座茶廠企圖打造「日東紅茶」。戰後中國、日本茶區元氣大傷,上海商人唐季珊建議台灣量產炒菁珠茶,1947 年首批即銷往摩洛哥,成為全球綠茶缺口的關鍵供應。
台灣綠茶崛起與衰退
真正的蒸菁煎茶黃金期則在1970年代。葉書察回憶,祖父葉發鑫為拓產能,1981年購入一條已服役十餘年的日本中古全自動產線。「那台機器一頭進鮮葉、一端出毛茶,蒸菁、揉捻、乾燥全靠輸送帶串連。」高峰期工廠24小時輪班,單日處理茶菁達十五噸,1996年僅「六月白」季節就收購321噸茶菁,家族第四代葉步煒、葉步眞兩兄弟與數十名同仁在灶腳煙火與茶香中度過無數不眠夜。
但榮景不久即遭逆風。1973年石油危機推高成本,台幣升值加劇出口壓力;2000年代日本茶飲市場轉向罐裝即飲,外銷訂單急凍。「一時間倉庫堆滿煎茶。」葉書察說,剛好那時候有業者要在台灣開發日本的罐裝茶葉,就找上門來,詢問有沒有日本綠茶可以賣。2000年以後,新福隆從外銷轉內銷,將蒸菁綠茶用於台灣罐裝飲品;2013年更從反向從日本進口綠茶進台灣,並且在台灣市場推廣日本綠茶。
力推台灣茶重返國際舞台
從清末烏龍與包種揚名、日治紅茶稱王,到戰後珠茶救急、七〇年代煎茶榮峰,再至九〇年代罐裝綠茶席捲,台灣茶類如潮汐起落。然而每次外部環境劇變,台灣茶人總能迅速換道超車:從手炒到全自動,從散葉到茶包,從代工到自創品牌。葉書察最後回望家族百年,「茶葉品項會變,對風土與品質的執念不能變。」,他相信那股專屬於台灣的生命力,將使台灣茶在全球舞台再次蒸騰。
更多引新聞報導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市表揚多力媽媽 感謝每位媽媽 母親節快樂
(15 小時前) -
觀光局攜手高雄32家旅宿業推母親節優惠
(15 小時前) -
高雄警眷獲頒全國警察模範母親 柯志恩親自拜訪祝福母親節快樂
(15 小時前) -
中山醫大暨附醫攜手資誠 打造生醫創新與資本整合平台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