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觀點/危機管理不是喊話 侯友宜的探視行動能挽回什麼?
(記者陳志仁/特稿)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外19日發生重大的車禍,釀成3死12傷的慘劇,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更在二天內九度前往三家的醫院探視傷者與家屬,試圖以行動展現市府的關懷與責任感;然而,面對各界質疑與內部的溝通,這場危機是否真的「被妥善處理」?恐怕仍待時間驗證。
圖/新北市長侯友宜的探視行為固然值得肯定,但市政不能只靠一人奔走。(新北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侯友宜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受害家屬最關心的三大面向-醫療照護、學業安排與法律求償,強調已整合衛生局、教育局、社會局與法制局等跨局處的資源,成立專案小組協助,並由心理師與社工提供支持;不過,這些承諾多半停留在抽象層面,欠缺明確時程與實施的細節,難免讓人質疑是否只是政治語言多於實質作為。
另一方面,社會局依規發放的撫慰金標準為死亡者1萬元、傷者5千元,儘管有其行政依據,但金額與家庭實際負擔、社會期待的落差甚鉅,引發不小反彈,撫慰金雖非救災唯一指標,卻是民眾第一時間感受政府態度的起點,第一步若走得不穩,往後的信任與配合亦將更加艱難;災難發生時,「金額」不是唯一關鍵,但「態度」卻反映政府是否真正在乎人民的痛苦。
面對圍繞侯友宜的輿論風暴,市府的作為也令人擔憂,有媒體錯將侯友宜的探視行程與肇事者混淆,新北市新聞局長李利貞多次嚴正澄清,指責媒體「惡意連結」、「抹黑市長」,並揚言提告;甚者,市府團隊為撫慰金的新聞有爭執,更要求媒體調整標題,不僅無助於釐清事實,更被解讀為對監督的不耐與反彈,顯得更像是政治防衛而非負責任的回應,政府應有更高的容錯與回應能力。
這起三峽車禍不僅是一場社會悲劇,更像一面照妖鏡,再次暴露出台灣在高齡駕駛監理制度上的不足。儘管現行法規規定75歲以上駕駛者需每三年體檢一次,但這樣的措施是否足以反映實際駕駛風險?是否需要重新檢討駕照年限、引入定期實作測驗,甚至建立家庭通報機制?這些制度性問題,不應等下一場悲劇發生時才匆匆討論。
侯友宜的探視行為固然值得肯定,但市政不能只靠一人奔走,若新北市政府真心希望讓「市民有感」,應儘速落實具體協助的機制,公開行動的進度,並強化各局處間的橫向聯繫與執行效率;政治人物的出現,雖有安撫民心之效,卻無法取代制度性的改革與實務作為,唯有讓制度站在災難前,而非永遠在災難後,才能真正回應人民的痛,也是真正政治的誠意考驗。
更多引新聞報導
最新生活新聞
-
-
「夏日SOLO 獨奏曲」 溫慶珠無可救贖的浪漫與任性
(30 分鐘前) -
端午龍舟體驗登場 盧秀燕:划起來超有趣
(42 分鐘前) -
中山醫大開辦「急診實境秀」!高中生親體驗腦部開刀
(45 分鐘前) -
蘇志燮推廣韓國觀光 與粉絲拍照互動比愛心
(4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