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1° )
氣象
2025-09-09 | 引新聞

兒少性剝削/以愛為名成枷鎖 數位跟蹤與私密照外流重創



(記者李書璇/專訪)「你的性影像在網路上被流傳了!」如果某一天有人這樣告訴你,你會如何應對?近年來從「N號房事件」、AI Deepfake假影片,到情侶交往中流出的私密照,這些都被專家歸類為「數位性別暴力」。



兒少性剝削/以愛為名成枷鎖 數位跟蹤與私密照外流重創


圖/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接受《艾瑞克IN新聞》專訪時指出,這類暴力型態對個人生活、名譽與心理的傷害,往往比想像中更加深遠與嚴重。(艾瑞克IN新聞攝)


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接受《艾瑞克IN新聞》專訪時指出,這類暴力型態對個人生活、名譽與心理的傷害,往往比想像中更加深遠與嚴重;許芝綺說,不論是AI合成的假影片,或是真實拍攝的私密照片,一旦被散布,就可能成為受害者一輩子的夢魘。


許芝綺表示,「想像一下,有人將你的頭像合成在陌生人的身體上,並丟到論壇、群組裡評斷身材好不好,即使那並非你的身體,但造成的羞辱、嘲笑與霸凌卻是完全真實的」;她強調,性影像散布已是數位性別暴力中最嚴重的樣態之一,不僅影響學業、工作,更可能留下長期的心理創傷。


數位跟蹤:披著愛的外衣的控制


除了影像外流,許芝綺提醒,「數位跟蹤」同樣潛藏危機;許多情侶會因「愛」而互相分享定位,或透過App查詢對方行蹤,看似浪漫,卻可能演變為控制。「沒事的時候叫愛,有事的時候就是跟蹤。」


許芝綺點出,若伴侶要求交出社群帳號密碼,或頻繁確認行蹤,實際上已侵犯隱私;這種行為長期下來,容易讓人失去安全感,甚至可能發展成「恐怖情人」案例。


隨著青少年花費越來越多時間待在網路世界,數位安全教育成為不可或缺的課題;許芝綺建議,父母與學校應積極引導孩子培養「網路素養」,從三大方向著手,第一是「不暴露個資」,例如避免穿制服拍照上傳,或在社群打卡標註學校與住家位置。


第二是「延遲分享」,出遊或聚餐照片不必即時發布,可以隔天再上傳,降低行蹤被掌握的風險,第三是「慎選交友」,不要因為網友甜言蜜語就輕易分享私密影像,以免掉入感情詐騙陷阱;許芝綺提醒,網路安全不只是青少年的課題,「大人同樣要重新學習,否則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遇到性影像外流,三步驟應對


如果不幸遭遇性影像外流,許芝綺建議受害者把握三步驟,首先是「保留證據」,立即截圖、記錄完整網址,切勿急著刪除;其次是「申訴止血」,可透過「性影像處理中心」投訴,平台需在72小時內下架,甚至封鎖網站;最後是「報警提告」,可依妨害名譽或散布性影像罪提告,警方也能藉由數位偵查追查加害者。


許芝綺進一步提醒,很多時候不是當事人第一時間察覺,而是朋友、同學先看到;「因此若你發現有人遭遇性影像外流,一定要第一時間提醒對方並協助保留證據,而不是當成看熱鬧。」


許芝綺強調,青少年正處於網路原生世代,手機與社群幾乎是生活必需品,更需要養成自我保護意識;「就像不闖紅燈一樣,把網路安全當作日常習慣,久了就會成為自然反應。」


許芝綺強調,「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要求你犧牲隱私,更不會逼你拍私密照來證明感情」;網路帶來便利,但也潛藏風險,唯有建立正確的安全意識,才能避免在虛擬世界留下無法抹去的傷痕。


更多引新聞報導
兒少性剝削/虛擬情感淪陷阱 新北家防中心揭九成與影像相關
新北打擊數位性別暴力 家防中心助受害人重拾生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