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4° )
氣象
2024-01-02 | 報新聞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文/袁青

一張X光透視下的《Austin Mini》迷你「奧斯汀」汽車藝術創作,比這輛原型車還值錢?

為什麼藏家"埋單"?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2024,當AI已全面攻佔世界;仿真、深偽,不知道該不該相信"眼見為真"?

所幸,透過,藝術創作,像一道光給我們一些提點和啟示。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X光”是危險的。但致命輻射下,藝術卻引領我們看見曝光「真相」的抒情和坦誠。

英國攝影藝術家《尼克.維西》 Nick Veasey,以X射線獨特滲透力,彷如剝開層層表象,透視物體內在;從日常生活物件如花卉植物、愛馬仕「鉑金包」到英國代表作《Austin Mini》奧斯汀汽車都是創作靈感,戲謔而調皮地挑起、探索並揭露事物和人類內在本質的渴望。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過去曾任職廣告與設計產業的Nick Veasey,選擇以科學與藝術交匯的獨特視角,帶領進入一個隱藏的世界,提醒著我們,表面之下,更多真相的聯繫,而非被分隔。多年來,創作題材,幾乎不受限制;有趣的是,面具、槍枝或情趣用品,甚至著名達利(Salvador Dalí)的龍蝦電話及杜象(Marcel Duchamp)的小便斗等,經典象徵物件亦一一在X光下現形。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Nick Veasey當代藝術的創作手法,也曾與精品Louis Vuitton、聯合航空、英國 V&A博物館合作,引人矚目。2013年獲邀《時代雜誌》TIME,以一件「X 光的帽T」作品登上美國7月號版封面。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X光科學攝影自 1895 年發明,大都於醫學或軍事用途的檢查體制領域;不過具有危險性的X光線,卻也成了Nick Veasey 借由巧妙凸顯外表與內在真實反差,打破表層膚淺意象,提示內在純粹辯証的特殊創作媒介。

2017年受英國《V&A》博物館特別邀請,合作拍攝橫跨 17、18 世紀至近代歷史性的館藏古董服飾及配件,Veasey為此將卡車改造為行動 X 光工作室,開進博物館內,以透視的手法、紀錄了時尚穿針縫線間細緻的經典美學。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Nick Veasey以X光穿透過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 》鐵線馬甲,和《Balenciaga》高級訂製服,通過揭示內部結構、材料和構造,梳理有序的精緻和華麗細節等,讓人重新看待時尚表象下看不見的「嚴謹和深度」;而透視下的花朵或其他生物複雜美妙的結構畫面,提供顛覆世俗的另一種角度觀察真實。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至於,一張《手指》X光圖像作品則是他透過當代藝術,以詼諧方式向1895年,在實驗室發現“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博士(Dr. Wilhelm Rontgen)的致敬,充分顯示身為英國人幽默諷刺的個性。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花很多年時間與科學家和攝影師聯繫,以評估拍攝對象和輻射強度。尤其當鏡頭容量受限於物件大小,比如大型交通運輸工具,Nick Veasey必須經由多個拍攝過程,將每個分割後的X光圖再排列重疊組合才得以完成創作全貌。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Nick Veasey五年時間的骨董車拍攝計畫,不僅前往德國,使用世界最大型的 X 光機具進行拍攝,更寫下以大型「波音747」飛機為題材,史上首次以 X 光記錄的藝術創舉。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演繹歷史、科技、藝術的結合,Nick Veasey超越傳統攝影的形式,使用特殊的 X 光搭配掃描儀器與曝光處理,既反映藝術的幽默反諷,也讓觀者感受對於「隱形視界」前從未過的真實體驗。

Nick Veasey多件X光藝術作品,己為應用藝術和設計博物館永久典藏。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The post 「藝」起走走 The 《X-Man 》 透視 隱形的,抒情與真相。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